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八卦史記故事 > 第83章 秦始皇本紀(十一)

第83章 秦始皇本紀(十一)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二十九年,秦始皇再次東遊,在陽武博狼沙,被強盜驚吓,随行車隊突然遭到一個一百二十斤重,按現在計算方法算約30公斤的大鐵椎撞擊,但大鐵椎誤中了秦始皇車隊的其他馬車上,行刺失敗。結果強盜沒追到,于是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内開展了為期十天的大搜捕。

我們作為後人都知道這是張良策劃的謀殺。張良曾經是韓國貴族,家裡五代相韓 ,韓國被滅,張良散盡家财報仇,結果請的大力士誤中副車,秦始皇沒事,張良逃到下邺隐姓埋名,真讓他逃過去了。

通過這件事我們也能知道,反對派的勢力還是有的,張良真的跑掉了啊。其實還有張耳陳餘項梁這些人都在逃,地盤打下來和百姓歸附是兩回事。

被吓一跳日子也要繼續過,這一次秦始皇又登上了之罘山,并且刻石記錄。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衆,遂發讨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東面台閣處的石碑刻辭說:“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鹹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内,外誅暴強。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并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内,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鹹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迩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說的白一些,主旨還是,第一皇帝很好很厲害天下第一棒;第二,六國之前的君臣很壞很壞,皇帝統一天下是大大的好事,百姓都非常非常聽話。第三,皇帝的統治一定會長長久久,皇帝的功業千秋不腐。

人都說缺什麼才強調什麼,這樣看來,這話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吧。反正在百姓歸附這一點上,起碼有些原六國貴族的反抗意識特别強,而他們能隐姓埋名活下來,說明他們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以及秦國統治手段的不足。

當然這一點是受限于當時的客觀條件的——如此寬闊的疆域,如此多的新劃入統治下的可能有死仇的民衆(戰争要死人的,大批大批的死),如此落後的交通條件。秦國人口對比六國人口基數小,即便能派出高中層官員,中下層管理人員依舊是本地土著;即便有社會動蕩,信息的及時傳遞,兵力的調度也是問題;中高層官員也是人,必然考慮自身的績效和安全,安全基本在績效之上。

下了之罘山,秦始皇又到琅邪,然後經上黨回鹹陽。這次東巡又一次到了海邊,很難說不是等出海尋仙的結果。秦始皇這時候42歲了,過了一個男性生理的最高峰期,而他又工作超級忙碌,所以對于健康和長壽的渴望變得更加強烈是可以理解的。

秦始皇三十年,沒有什麼大的事件發生。

秦始皇三十一年,把臘祭改名叫“嘉平”。這種修改大體就是起個讨口彩的作用,要讨口彩基本上是之前過的可能不太好。這一年賞賜每裡的百姓六石米,兩隻羊。這種賞賜大體是有什麼好事,或者之前過的太不好了給個安撫,跟天下大赦一個類型。

也還是這一年秦始皇在鹹陽微服私訪,身邊隻跟了四個武士。結果晚上出來的時侯,在蘭池遇上盜賊,被人家搞得很窘迫,似乎給人家追殺得屁滾尿流。雖然最終武士殺死了盜賊,這是第三次比較明目張膽的被刺殺了(第一次荊轲;第二次張良;第三次這回),不高興。于是在關中大肆搜查了二十天。應該也沒找到具體誰幹的,要不然就有記錄了。白色恐/怖下也沒找到刺客,很生氣,他一生氣就好多人流血。鹹陽的糧價達到了一石一千六百錢。社會動蕩,糧價飛漲。

三十二年,秦始皇到了碣石。關于碣石,比較有名的句子應該就是曹操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其實也是到了海邊,幹嗎呢?讓原燕國人盧生尋找神仙羨門、高誓。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