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齊國派使臣高陵君顯出使楚國,被宋義攔住勸了一通說項梁必敗的話,應驗了。這位高陵君就跟楚懷王說:“宋義當初說武信君的軍隊必然會敗,過了幾天,果然兵敗了。仗還沒有打就能判斷出勝負,宋義可算是十分了解軍事啊。”
楚懷王就召見宋義一起商量。兩個人相談甚歡,楚懷王就委任宋義做上将軍,項羽的爵位為魯公,作為次将,範增為末将,然後出兵救援趙國。所有的将領都歸宋義管轄,宋義号稱“卿子冠軍”。
有人說這個宋義到底是何方神聖?太詳細的記錄沒有找到,大概是個讀書人,熊心做了楚懷王以後,很多人歸附到他身邊,宋義也是其中之一。
至于說有無參軍記錄,有無軍功,不清楚。他能出名大概是因為預測了項梁的失敗。
至于說他怎麼這麼神機妙算,一方面項梁确實驕傲了,驕兵必敗是個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那時候秦國把修骊山的幾十萬人都調進軍隊參戰,項梁手下是七八萬人,還分兵給項羽劉邦打别的地盤。秦軍是占據了絕對優勢的。戰鬥力爆表的項羽還不在項梁身邊。這幾種因素加起來導緻項梁兵敗。說起來還是總體的實力跟不上。
至于宋義,戰鬥力到底如何,判斷力如何,是沒有辦法通過他判斷項梁失敗這一件事判斷的。
至于楚懷王為什麼這麼喜歡宋義,第一,可能是因為宋義明顯沒看出要自立門戶的意思;第二,項梁當世名将,他猜到項梁會敗,看起來有實力,秦軍那麼厲害,楚國确實需要厲害的将領。你說項羽、呂臣?那不行,我不要有幹掉我的野心和實力的人;三,宋義是個政客,哄得住熊心。
楚懷王到彭城收攏兵權,項梁一脈被打擊。項羽的魯公是爵位,可以拿俸祿,但不一定有事可以給你做。被封為次将,還要受關系不好的宋義管轄,範增是他手下,當個末将,名份上算不算分離出去?
這次封将的主要事情還是救趙,趙國被章邯逼得要走投無路了。楚懷王熊心一方面盡可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大家共同抵抗秦軍,畢竟秦軍是正規軍,戰鬥力也強悍;二來也是想着自己能當天下諸侯王的領袖,要是能做個盟主多好,要是能一統天下就更好了。當務之急還是大家一起打秦軍。所以他派出宋義帶兵去救援趙國。
宋義帶兵出發了,到了安陽,不動了。停了四十六天。趙國趙歇張耳陳餘熬的都要瘋了。宋義大将軍悠哉遊哉。
項羽提意見:“我聽說秦軍把趙王圍困在巨鹿,現在快速渡河,楚軍從外向裡打,趙軍從裡往外打,裡應外合,一定能打敗秦軍!”
宋義卻說:“你這想法不對。‘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想要打死牛虻,就不要去管牛身上的虱子虮蟲。現在秦軍攻打趙國,如果秦軍勝利了,他們就會停止戰争,我們正好趁秦軍虛弱占據戰争優勢;如果秦軍敗了那就更好了,我就可以直接帶兵西進,一舉拿下秦國來!所以,現在的情況不如先坐觀秦軍趙軍互鬥。要說披堅執銳沖鋒陷陣,我宋義是比不上你,可是要論運籌帷幄,你可比不上我宋義!”
然後趁機下令說:“像老虎一樣勇猛,像羊一樣執拗,像狼一樣貪婪狠辣,過于剛強不聽号令的人,都砍腦袋!”
這就是專門針對項羽。
說起來,宋義的坐山觀虎鬥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而且他雖然名義上統領全軍,實際的掌控力如何誰也不清楚,沒打過仗的人指揮的了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人嗎?不過是大家都心不齊,都不願意消耗自己的力量。
但是當時的那個情況,趙國岌岌可危,要是趙國也被滅了,楚國才打了敗仗不太久,齊國忙于内部整修,整個的起義勢力遭受的打擊很可能是緻命的。政治戰略的考慮,必須以自身的實力為基礎。
沒打過仗的這位大将軍,道理講的挺好,心也是真的挺黑。
至于項羽出言要打仗而挨批,有眼睛的都看出來宋義是針對項羽。還是以一種很暴發的口氣,項羽可能受這份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