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追問:“沛公他人呢?”
張良說:“聽說大王您有責備他的意思,于是單身先走了,這會兒應該已經回到軍營了。”
項羽于是接受了玉璧,放到桌子上。範增接過玉鬥,拿劍給砍壞了,罵項羽說:“你這小子實在不足與謀!等以後奪項王天下的人,必定會是劉邦!我們這些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
說起來,鴻門宴對劉邦是真的非常不友好,隻能帶百十個人,絕大部分還是拿禮品的随從,但是這些人對劉邦真的是一心一意。張良一個“友邦人士”(韓國)為了劉邦也是竭力周旋。
項羽這一邊,也是真的一言難盡。
先說項羽,又想要好處又想要好名聲,還拉不下臉,猶豫過來猶豫過去,劉邦跑了。單純收拾一個人或者幾個人不比對上幾十萬大軍容易得多嗎?也不用你親自動手,範增已經安排的明明白白了。他就不,他覺得說不過去啊,不能讓人說他不守規矩啊,沒有情義啊。那人家跑了你還想着派人去追幹嘛呢?
接下來是範增。範增判斷問題的方式對不對?如果從結果來看不能說不對,從他在楚軍中的地位看,應該是也确實得到了項羽的尊重,“亞父”嘛,但是項羽的性格在那裡,他作為參謀人員對于執行方面還是過于依靠項羽(服從上級也不能說不對,本來他就屬于提建議的,決議确實該由項羽做),從他的位置來看,他盡力了,客觀條件太差,誰能想到項伯那麼護着他那決定姻親關系才一天的親家劉邦。
關于項伯,不知道是不是跟範增不對付,屢屢起破壞作用。當然要是兩人不對付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家一家子姓項的,你突然出來個亞父,還專門搞些亂七八糟的陰謀詭計,咱們就看不上你。項伯這個人看起來私情大于公事,但是私高于公而不受懲罰,還是項羽管理水平的問題。
劉邦着急忙慌撿一條命回到軍營,立馬把曹無傷剁了。然後就是趕緊整頓軍備,誰知道項羽會不會再想起來物理消滅他。
項羽想來也是反複思考,但是鴻門宴的機會已經過去了,再興師動衆去搞掉一個明面上看起來很溫順的功臣,說不太過去,而這個功臣還有十萬人馬,就更不好拿捏了。别的跟着你打了仗的人也在看着你啊。你要是卸磨殺驢,名聲壞了是一回事,别人都聯合起來跟你對決就得不償失了。
另外還有個名義上的頂頭上司不斷地在找麻煩,楚懷王熊心還是願意劉邦當王。
劉邦那邊已經喪失了最好的機會,項羽幹脆帶兵屠殺鹹陽,殺了秦王子嬰,把秦國的宮室全都燒了,大火三月不息。收斂了鹹陽城的金銀珠寶以及美女回去東方。
有人就勸項羽:“關中這地方有山河作為屏障,四周都有要塞,易守難攻,土地又肥沃,可以稱霸的好地方啊。”
但是項羽看見被他大火燒得七零八落斷壁殘垣,又想想自己可愛的故鄉,就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我得回老家給人看看我出息了!
勸他的人很生氣:“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這個人就是穿衣戴帽的猴子,根本不開化!
項羽挨了罵也很生氣,就把這個人給煮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