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寫于2023.12
在剛剛升入二年級的趙小美記憶中,一直以為自打出生以來,無論是咿呀學語的嬰兒時期,還是天真爛漫的幼兒園生活,再到如今的小學階段,自己的成長歲月似乎都定格在這條再熟悉不過的勝利路大街上的銀行大院裡。但實際上,情況并非如此。
有一天,陽光透過窗戶,輕輕灑在外屋炕頭的飯桌上。小美和她二姐趙小莉正一邊寫作業,一邊閑聊着家常。這時,趙小莉停下手中的筆,臉上挂着暖暖的笑容,像在分享一個塵封的秘密一般對她妹說道:
“美兒,你可能對這事還沒什麼記憶,實際上咱們家是在你快到兩歲半的時候,才從原來中行街的那個老銀行大院搬到這裡來的。”
“真的呀?那我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呢?”趙小美瞪大了眼睛,滿臉困惑地問道。
“你那時候還不大點兒呢,記不住這些也正常。”趙小莉嘴角挂着溫和的笑容,輕輕拍妹妹的腦袋,又低頭繼續寫起作業來。
正在裡屋踩着縫紉機的小美母親,聽到姐妹倆的對話後,不禁停下了手上的活計,用略帶調侃的語氣在裡屋說道:“就你那榆木腦袋,能記住啥?”
似乎嫌刺激的三女兒還不夠,她又補上了一句:“要說咱們家誰的記性好,隻能是你哥和你二姐。”
趙小美聽到母親的調侃,雖然心裡有些不服氣,但也隻能暗自朝裡屋的方向瞪了一眼,從鼻子裡輕輕發出一聲“哼”。盡管她知道隔着一堵牆的母親可能無法看見也無法聽見,但這樣的小動作卻讓她的内心得到了一絲舒緩和釋放。
一旁的趙小莉始終保持着溫和的神态,對母親的話也并沒有任何反駁,而是微笑着轉頭朝裡屋說道:“媽,我和我哥在美兒這麼大的時候,估計也一樣記不住太多的事吧。”
這句話仿佛是一劑潤滑劑,使得空氣中的緊張氣氛瞬間消散。裡屋又傳來她母親繼續踩踏縫紉機的“卡塔卡塔”聲,顯然她母親并沒在意剛才的對話,繼續專注地忙着手裡的活。
在趙小美的心中,她二姐趙小莉宛如一個完美的典範:不僅容貌出衆,人也聰明伶俐,在班裡的學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有時她不禁想,同樣是母親的女兒,為何她二姐就如此出色呢?這讓她既羨慕又感到好奇。
有時候她内心深處對自己産生一絲疑惑:自己的腦袋是不是真的被母親用笤帚和擀面杖給敲傻了啊?不過每當這個想法冒出來時,她又立刻自我否定。畢竟,在她的朋友圈裡,無論是陳翠珍、姜永惠還是張燕之流,她趙小美明顯要聰明伶俐許多嘛。作為班級裡的語文課代表,上學期還榮膺過班長一職,這些事實足以證明她在某些方面并不遜色。
提到數學,趙小美就不禁眉頭緊鎖,相比于不怎麼費腦筋的文科,她的數學成績确實不盡人意。她再次用力地搖了搖頭,心中愈發肯定:數學不好一定與小時候沒少挨母親揍有關,沒錯,一定是這樣!她心中更加笃定。
同時她也聯想到了大姐趙小玉,她憨厚略顯木讷的性格,很可能就是母親從小對她的嚴格管教,也是動不動就拿笤帚敲她的頭所緻。這樣的對比讓趙小美不覺深思起來,以後不能老頂撞母親,得學學她二姐趙小莉,無論何事都能保持冷靜,從不跟母親發生争執,也因此從未受到過母親的責罵體罰。
趙小美終于理清了思緒。她意識到,二姐趙小莉之所以能夠得到母親更多的耐心和好脾氣,正是因為她一直以來優異的學習表現。這一點,是她短期内無論如何都難以做到的。雖然有些無奈,但也更加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決心向二姐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唉,”她在心裡不由默默歎了一聲,仿佛是對自己無可奈何的妥協。班主任老師曾對他們經說過:“人的性格往往很難改變。”
看來自己就是這樣的人,還是保持本色,繼續做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吧。這個念頭一起,讓她頓時釋然不少。
說到老銀行大院,趙小美對它可是熟悉得不能再熟了。自打上小學以來,她時常會跑到中行街找住在那裡的小夥伴們一起玩耍。老銀行大院就坐落在中行街的盡頭,那裡就像是個童年的樂園,他們班好幾個同學都住在大院裡,還有幾個同學住在那條街上。
住在銀行大院裡的有與她同姓的趙向陽,父親給行長當司機的許黨齡,家裡和她家一樣有五個孩子的林小五,她是趙小美最常去串門的好朋友。三班的來新華和幾個男生也住老銀行大院,他父親也是給行長開車的。
中行街的老銀行大院呈長條形,比起他們現在居住的銀行大院要顯得窄巴許多,但布局上卻有着相似,也是裡外兩個院子。外院面積相對較大,住着更多的住戶,大人小孩人來人往,熱鬧些。而據她大姐趙小玉回憶,他們家過去住在安靜四四方方的後院。
後院雖不如前院熱鬧,卻承載了趙家不少溫馨的記憶。最初,這裡甚至還設立了一個托兒所,共有三戶人家共享這片天地。趙小玉、趙錦城、趙小莉,當然還有當時還未滿一歲的趙小美,都曾在那所托兒所裡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