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寫于2023.12
對于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1976年是個承載了深重哀痛與曆史轉折的特殊年份。那一年,民衆悲痛地告别了深受愛戴的周總理;盛夏七月,中國北方著名的瓷都遭遇了裡氏7.8級的大地震,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傷痛;十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卓越領導人毛主席也與世長辭,國家再次陷入深深的哀悼之中。在這舉國悲痛而又充滿變數的時刻,中央采取果斷行動,一舉清除了“□□”□□集團,從而為動蕩的社會局勢畫上了句号,也為國家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
在瓷都經曆了大地震的重創後,抗震救災帳篷迅速成為了市民們臨時安身的重要設施。銀行大院各家各戶積極響應政府緊急行動的号召,在院内搭建起五彩斑斓的帆布帳篷。這些帳篷猶如一片片巨大的彩色蘑菇,密密麻麻地遍布于内外院的每一個角落,不僅填滿了整個院落空間,而且布局複雜多變,穿梭其中就如同在曲折蜿蜒的迷宮中行走一般。
面對地震的破壞威力,市民們深刻意識到搭建帳篷的重要性,因此在搭建過程中特别認真細緻,每一頂帳篷都牢固安裝、結構堅固。這不僅體現出他們對臨時居所安全性的高标準嚴要求,更深層次地展現了人們在災難面前對生命的極度尊重與珍視。這一片連綿起伏的帳篷群落,既象征着大家面對自然災害時團結一緻、自力更生的決心,也真實描繪出人們堅韌頑強、積極自救的精神風貌。
政府機關、學校以及各街道辦事處等社區服務機構一直在持續不斷地向居民們發放抗震減災的普及資料,通過通俗易懂的傳單和手冊方式,将防震知識送進千家萬戶。努力提升大家對于地震防範的認識,并時刻提醒每一位民衆保持警覺,積極做好應對突發災害的各種準備工作。
趙小美家搭建的那頂青色抗震帳篷就在大院最邊上的位置,緊鄰他們居住的小院子和大門通道。正值暑期,白天父母上班不在家時,趙小美和趙小靓姐妹倆鑽進帳篷裡玩耍,偶爾還會偷吃儲備在帳篷内的應急幹糧。
地震剛發生後的那段日子,各家各戶都嚴格遵守規定,每到晚上吃完晚飯或準備睡覺時,都會自覺地前往自家搭建的帳篷中過夜,以求安心。然而,随着時間流逝,多數家庭慢慢恢複了在家中就寝的習慣,盡管如此,他們仍會在夜晚安排家人輪流值守,一旦察覺到任何可能預示地震的迹象,能立即叫醒其他家庭成員迅速逃生。
趙小美主動承擔了家中最多的守夜任務。母親看出她其實是想利用夜晚守夜的時間看書,于是從櫃子裡找出《把一切獻給黨》這本書送給她讀。這讓非常開心,竟然在一個晚上就把整本書一口氣讀完了。
次日清晨,小美母親最先醒來時,發現她家三女兒正疲憊地趴在炕沿邊上睡着了,手邊還有一隻未關閉的手電筒。
“以後還是别讓她值夜了,像昨晚這樣得浪費多少節電池啊?值班是希望她能及時察覺地震前的異常情況,她倒好,看了一晚上的書。”
“不過,你妹妹倒真有毅力。”
趙小莉聽了母親的話,看着熟睡中的大妹,打趣道:“美兒竟然一晚上就把它看完了?我記得這本書您當初可是看了好幾天呢。”
“我三姐真是個讀書狂人。”趙小靓笑着附和道。
此時正在竈台下拉風箱的大姐插話進來:
“小美兒真愛看書,晚上還躲在被窩用手電筒照着看,我都說她好幾次了,這樣對眼睛不好。”
趙小美這時已被她們的說話聲吵醒,聽了她大姐的話,内心一陣尴尬和焦急,恨不得上去捂住大姐的嘴,但礙于母親就在旁邊,無法付諸行動,隻好辯解道:
“大姐說的有點誇張了,我隻不過那樣看過兩三次而已。。。”
趙小玉這才意識到自己剛的話可能對二妹不利,卻又一時不知如何補救,隻能避開妹妹投來的目光,低頭更加用力地拉動風箱,心中暗自決定:今後盡量少說話,以免誤傷誰。
趙小美手中的大手電筒最終被母親沒收,并與家中僅剩的另一隻手電筒一同置于母親嚴格的管控之下,晚上需要時向她母親要并詳細說明用途。不過趙小美對此并不在意意,因為她又從好友翠珍那裡借來了一個新手電筒,睡覺前還會躲在被窩裡偷偷看書。
緊挨着她睡的大姐趙小玉即使發現了這個秘密,也選擇了佯裝不知情。有時不經意撞見妹妹在黑暗中看書的情景,姐妹倆便會相視一笑,心領神會地将此事輕輕帶過,趙小玉用默契和理解包容了二妹的小秘密。
《把一切獻給黨》這本書對趙小美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詳細記述了衆多為了祖國和人民傾盡全力、無私奉獻的愛國英雄們的感人事迹,同時蘊含着豐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教育内容。
這部作品是由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吳運铎所創作的自傳體小說,真實記錄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曆,也是一部生動描繪戰士精神磨砺與成長曆程的宏偉篇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趙小美深受其影響,不斷從書中汲取堅韌不屈的精神力量以及如鋼鐵般堅定的意志品質。這種強大的精神内核,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們,也讓趙小美内心深處深感震撼與鼓舞。
在毛主席去世的那段時期,趙小美他們所在的高一年級正好參加了一場下鄉“學農”實踐活動。盡管他們身處偏遠山村,但與市區的情況并無二緻,每戶農家都及時搭建起了應對地震的臨時棚屋。不同于城市的帳篷設施,這些山裡的村民們因地制宜,利用手頭易得的稻草作為主要建材,建造出了簡樸卻實用的避難所。棚内鋪上一層幹燥的草料以保持溫暖幹燥,上面再疊加兩三床棉被充當臨時床鋪,盡管設施簡單,但卻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趙小美與班上幾個女同學,包括好友袁紅,被一同安排在了農戶家住宿。這家農戶的院落呈長方形格局,大約有六十多平方米的面積,北邊并排建着三間泥土砌成的房子,院牆角落還有一間用來堆放雜物的小屋以及新搭建的防震草棚。幾個女生則住在寬敞的大屋裡,大炕寬大到足以讓七八個人舒适地睡下。
吃飯的問題上,年級組采取了自主解決的方式。采購食材的任務則由輪流回市區的老師們承擔,主食如米面等在當地村子裡采購。老師們願意出高價收購,而村裡也有多位熱心的老鄉願意出售自家産品來支持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