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補習班已進入預考倒計時的曲筱筱和趙小美得知這個消息後,都非常高興。她們覺得這一切都是緣分,是她們的友誼促成了這段美好的姻緣。
趙錦城和曲筱筱的姐姐互定終身,在趙家算是件大事,小美父母對此喜上眉梢,但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結婚的準備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小美母親其實早就給兒子積攢了幾年的結婚用品,像四鋪四蓋等床上用品早就備好了。雖然受家裡經濟條件的影響,但一些重要的生活物資和地方習俗該有的東西還是要準備的。
在過去年代裡,“三轉一響”是社會中極具代表性的家庭四大件,分别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這四樣物件在20世紀60至70年代的社會生活中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中自行車不僅是一種珍貴的代步工具,它還象征着擁有者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擁有一輛自行車的家庭,往往會在鄰裡間引來羨慕的目光。
縫紉機則是那個時代家庭生活中的實用必需品,其重要性體現在日常衣物的修補以及自制服裝上,在物資相對匮乏的時代,縫紉機能幫助家庭節省開支并滿足個性化需求。
手表作為當時較為稀罕且價格不菲的商品,佩戴一塊手表不僅是計時的需要,更是個人品味與社會地位的體現,持有者往往會因此而倍感自豪。
至于“一響”收音機,是當時最為普及的娛樂和信息獲取工具,為家庭成員們帶來了音樂、故事、新聞以及天氣預報等多元化的聽覺享受,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
除了這些大件物品外,男方家庭在準備婚事時還會精心購置床上用品,如“四鋪四蓋”,包括四床床單、四床被套,以及一對枕頭套等全套寝具。此外,家具類的必需品如衣櫃、桌椅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嫁妝内容。
婚禮過程嚴謹且充滿儀式感,從提親、定親、送彩禮到迎娶新娘,每個環節都遵循一定的傳統規矩和禮儀。随着時代的變遷,不同地區的婚禮習俗也發展出了各自獨特的風貌和習慣。
趙錦城作為家中獨子,家人自然對他的一切都倍加重視,婚嫁所需的各種籌備工作更是力求周全細緻。此刻,新居所需的家具木材已滿滿當當地占據了内屋地下室的空間,小美的父母正在琢磨着是否該請一位經驗豐富的木工師傅到家裡來給兒子制做新家具。
“其實沒必要特意請外面的人來做這些家具吧,咱們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做。”
就在此時,趙錦城走進了房間,參與到了這個話題之中,并且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你。。。會木匠活嗎?”小美母親不禁被兒子的提議逗樂了,覺得他突然有些異想天開,畢竟制作家具可不是兒戲。
“我的同學李立中比較擅長木工手藝,他家裡的櫃子什麼的家具都是他自己親手做的。我已經和他聯系過了,他說同意來咱家幫忙,我可以在旁邊給他打打下手,協助一下。”
聽兒子這樣說,小美母親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既然有這樣的熟人願意幫忙,自然是再好不過,而且手工費可能也會相對便宜些。
“那。。。咱們得給人一天開多少工錢呢?”小美母親關切地詢問起工錢的事兒。
“他說不用給工錢,隻要一天管兩頓飯就成了,對了,媽,李立中最喜歡吃雞蛋了,您每天記得多給他煮幾個荷包蛋就好。”
“真的?”小美母親一聽心裡暗自歡喜,這倒是簡單,家裡别的東西或許不充裕,但雞蛋是最不缺的——雞棚裡每天都能撿拾到八九個新鮮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