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揮手告别了妹妹和李大奎,小美也随着接她的年輕老師走進了大門。
藍天白雲下,一條寬敞的林蔭大道伸向前方,陽光明媚的映射在樹梢、樓房、道路和人的身上,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美好。
“趙老師,你先大緻收拾一下,康書記說,一會兒來帶你去外面參觀一下。”
小汪老師離開前,笑呵呵的對趙小美說道。
小美對他印象還挺好的,人開朗陽光,像個鄰家大男孩,聽他說也是這個廠的子弟,去年中專畢業分到這裡教書,目前帶初一兩個班的語文。
學校在廠裡招待所的三樓給她安排了一個單間,雖然看上隻十幾平米大小,裡面簡單到也隻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不過小美還是感覺美的不行。
窩不管大小,總是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啊。
等她初略的歸整好帶來的行李物品後,就被看上去象鄰居大媽一樣的學校支部書記帶着開始了對廠區内外的參觀。
就這樣,小美終于成了大白圈裡的一員。
所謂大白圈,指的是用青磚把整個廠區圍起來的一堵高牆,然後在表皮上刷了一層白石灰,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大大的白圈。
裡面還圈了一所輕工業學校,還有一家機械廠,這種“三分天下”的布局,足以行成了白圈裡“三足鼎立”的态勢。
當然這不是小說裡的“三國”,也不存在什麼三方對立之局勢,更不存在誰要分管誰,誰才是老大之說。
與市區相比,這裡也算是個世外桃源了。
擡頭是湛藍的天空,偶有白雲悠閑的飄過,空氣中散發着花草的清香。
正北是矗立在黛色霧影中,巍巍起伏的大青山,南面是一望無際的黃河,泛着波浪的黃河之水,在此打了一個轉彎兒,奔騰不息地向東流去。
再往前,就是一馬平川的土默川平原了。
東面是枝繁葉茂的一大片林子,旁邊還有清香四溢的果園和一塊塊切割整齊的綠油油的菜圃。
廠區内,花草樹木、亭台樓閣,五十年代蘇式建築和新建的居民樓交相輝映,一種别緻的風采。
地方不大,學校、醫院、幼兒園、商店、菜場,應有盡有,俨然就是一個小世界。
當然,這些都是她生活了一段時間後觀察來的,此刻人領導不過粗略的帶你轉一轉罷了。
子弟學校坐落在東北一角。
學生們正在放暑假,所以校園空曠的一覽無餘。
正北是一米高左右用灰磚砌起的大講台,大小規模和勝三小的講台差不多。
東邊一座新建的教學樓,看上去簡易了點,和廠區新建的居民樓簡直無法相比。
大講台後面一排平房,分别為校長室、教導處和後勤圖書室。
校園最南面還有一排平房也當作教室用。
雖然離學校開學還有一周,小美甯願在新居消磨這段無人打攪的時光,體驗新環境帶來的快樂。
這是她夢寐以求的,自由而無拘無束的日子。
小美記得,一部外國小說裡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邊遠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運總算沒有把你送到邊遠的地方去,你豈不覺得幸福?”
當然,作家那個年代所指的邊遠的地方就是充軍西伯利亞。這實際上是作家用來啟發那些缺乏生活毅力,頹喪悲觀的人們,要他們笑着走上生活道路,有勇氣地支配生活,而不是機械地活着。
對她來說,新生活才剛剛開始,既不缺乏生活毅力,也沒什麼頹廢悲觀的陰影,何況又是被充軍到了如此美麗的“西伯利亞”,她趙小美有什麼理由不笑對美好嶄新的生活呢?
傾盆驟雨連着下了好幾天,困在房間的小美,從放在床下面的紙箱裡,翻出以往買來又沒時間讀的書,悠閑地躺在床上,昏天黑地地看着。
有時廢寝忘食的常常忘記去食堂打飯,隻好嚼幾塊餅幹充饑,這樣的日子,自有一番樂趣。
天氣晴好時,小美也會到白圈外,走過多風的灰色石橋闆,來到黃河岸邊,看着人流乘着往返的渡輪,從微微泛着黃色波浪的水流中渡過。
現在想起來,她都很懷戀那段美好甯靜的日子。
匆忙一生中,能有這樣空閑的時間,靜下心來讀讀自己喜愛的書籍,看一看朝陽和晚霞,聆聽下窗外的鳥鳴聲,去黃河邊靜靜看着腳下黃河水的波瀾起伏,是多麼美妙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