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寫于 6.6
這次赴京學習之旅,對趙小美來說,真是獲益匪淺。歸來之後,她大膽嘗試了在學習班學到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抛開音标直接拼讀生詞。
起初,她心中多少還有些顧慮,突然讓學生跳過音标直接拼讀單詞,在她看來頗具些挑戰性。畢竟學生們最初學英語時,會依靠音标這一拐杖。
不過令她驚喜的是,學生對這種新奇的單詞拼讀方法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興趣明顯增強了,這種轉變讓她感到十分欣慰。
盡管每堂課教生詞的時間相比以往縮短了一些,但孩子們的學習成效卻并未因此打折,反而在詞彙記憶和口語流利度上展現出了更快的進步。
這次嘗試新的教學法,不僅讓趙小美眼界大開,在教育想法和實際教學上也找到了一條新路子。她感到自己仿佛重新找回了教學的熱情與創造力,那份初為人師時的自信與激情再次被點燃。
這樣的實踐經曆讓她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敢于探索新方法并勇于創新,是推動教育不斷向前的重要動力。
學生的積極反響,是對她辛勤付出的最高獎賞,這份鼓勵讓她在教育旅程上更有信心地邁出步伐,不斷探索更多高效富有趣味的教學法,力求為孩子們在學習之路上鋪就更多彩廣闊的風景。
相對而言,小美還是喜歡本國文字,在她看來,母語無論是深邃的内涵還是悠遠的意境,都蘊含着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
以唐詩為例,那些精緻的詩句在字裡行間流露出靈動與超脫,讀來抑揚頓挫,韻律感十足,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直擊心靈。
可當這些詩篇被譯成英文時,往往難以完全捕捉并傳達原文的獨特韻味與微妙情感,那份由漢字構築的美學境界似乎在語言轉換之中略顯黯淡,也失去了原來應有的風采。
不過同為地球人,享有同樣的人類文化,語言再怎麼千變萬化,也有其相同的地方。
比如漢語拼音裡的聲母和英語音标裡的輔音在發音上就很相近,隻不過英語的發音氣流強一些,舌頭的變化多一些,有清濁爆破與不爆破之分。
但真正加上元音組成單詞拼讀起來,也和漢語拼音沒太大的區别。難就難在元音的掌握上,雖然有些基本和漢語韻母挨點邊,但還是有差别的,比如嘴的開合度、輕重音節裡的不同讀法等等。
當然不是沒有規則可循,隻要掌握了基本用法,再多加以實踐操練,就不難掌握它們了。
翻開中學英語課本,一篇課文後面光生詞就羅列了幾十個,雖然後面都标注上了音标,但多數學生沒有老師領讀是張不開嘴的,這也是讓老師和學生們感到棘手的地方。
經過對漢語拼音和英語音标的對比分析後,趙小美開始嘗試教學生抛開音标,直接拼讀生詞的方法效果還很不錯,漸漸擺脫了每上新課多遍領讀單詞的煩瑣過程,孩子們對生詞也不是那麼畏懼了,這也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當然,作為教師,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不僅在教學上要下一番功夫,平時對他們的愛護、關心和尊重也是十分重要的。
英語畢竟不像我們的母語,孩子們呱呱墜地就身臨其境學習。一開始接觸洋文,好奇心大,等熱度過後,難度加大了,便會逐漸失去興趣,如不及時發現引導,就會贻誤時機。
教師不光隻提高業務能力,自身文化修養也要不斷提升。别讓孩子感覺,上你的課是一種負擔,甚至懼怕上課。所以,你要會巧妙的教學設計,而不是用題海來湮滅他們的熱情。
新學期一開始,小美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教改實踐中,一個班的課程也給了她這樣的底氣,畢竟課程少了,時間也充裕了起來。
“小趙,剛你姐來電話,讓你下課給她回個話。”
下了課,小美一進辦公室,高一年級組長便笑着對她說道。
小美一聽,趕緊過去把手上的課本和教案丢到自己辦公桌上,快速出了教學樓往校辦公室跑去。目前全校也隻那裡有一部對外電話。
電話機安在牆上的一個小方形洞中,位置大概到成人胸口那麼高,與旁邊的校長室相通。除非有要緊事,一般情況下老師們都不願過來打電話,更多時候,都是來接聽外部打進來的電話。
小美知道一定是二姐趙小莉打來的,便快速轉動号碼撥了過去。
“美兒,爸爸這周過生日,你們能不能來家?”
父親過生日,他們當然得回去了,她從京城買回的特産正好帶回去,不然就放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