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寫于 11.23
見兩人氣氛有些緊張,小美連忙轉移話題,笑眯眯地對李士林說道:“我記得我走的時候,你說過想往南邊發展,後來怎麼樣了?怎麼沒聽說你有什麼動作呢?”
果然,李士林不再理會袁紅了,他端起酒杯猛喝了一口,放下杯子歎了口氣,說:“還不是因為父母和家裡的那位不同意嘛,所以也隻能安安穩穩地混個普外主任了。”
袁紅嘲諷道:“普外不挺好的嘛,比什麼兒科、婦産科,還有精神科、傳染科都強多了。”
李士林白她一眼,沒搭話,蒙頭吃起了燒麥。
袁紅一邊啃着剛夾到盤子裡的煎羊排,一邊笑着說:“我聽人說:金眼科,銀外科,又髒又累婦産科,吵吵鬧鬧小兒科,走投無路傳染科,混吃混喝營養科,千萬别去急診科。”
許翠玲接着說:“還有一種說法是,金眼科,銀外科,平平常常大内科,開着寶馬的口腔科,又髒又累婦産科,婆婆媽媽是兒科,吃錯藥了去麻醉科,挨打受氣的精神科,千萬莫進傳染科。”
小美不由笑道:“這些順口溜是誰編的呀,還真挺有意思的。”
藍定筠也附和道:
“别說,這些順口溜還真挺貼合醫院各個科室的情況。士林,我戰友的弟弟今年就要從醫學院畢業了,要不到時候讓他跟着你混吧,怎麼樣?”
李士林抽出幾張紙巾擦了擦手,笑着說:
“如果你戰友的弟弟對搗鼓腸子有興趣,來胃腸外科确實挺合适。這裡能提供很多實踐機會,像調整電解質平衡、感染治療,還有急診處理等基礎技能,大多都是在普外科,尤其是胃腸外科學到的。”李士林說完,又看向小美問道:
“小美,你能在家多住一陣吧?下星期天,我來請大家吃飯,到時候都把愛人孩子帶上,咱們就去青城大酒店,那裡的菜可有特色了。”
小美連忙擺手說:“不用了,咱們這樣聚聚就挺好的。這兩天我還得去姨媽和大姐家看看,剩下的時間就想在家好好陪陪爸媽。”
李士林見她這麼說,便退了一步說道:“那咱們吃完飯去唱卡拉OK怎麼樣?”他眼神裡帶着幾分懇求,好像在說:“你總得給我這個面子吧?”
袁紅拍手說道:“好啊,平時還真沒有這樣的機會呢。小美,吃完飯我們一起去唱唱。”
小美看向藍定筠和許翠玲,問道:“你們下午都沒什麼事?”尤其前者,有這閑工夫陪他們嗎?
藍定筠笑了笑,回道:“禮拜天能有啥大事,既然士林邀請了,咱們就一起去吧,那裡面也能聊天喝酒。”
許翠玲也笑着附和:
“我還從沒有去過歌廳,那就跟你們去見識下。”
藍定筠過去結賬,李士林也跟了過去。這邊四人開始動手打包剩下的手扒肉、煎羊排、黃河鯉魚和一屜燒麥。翠珍每個都打包成了兩份,說是給小美和許翠玲的,她和袁紅什麼都不拿。
“你和翠玲都有兒子,男孩子最愛吃肉,你倆拿回家給孩子吃吧。”
小美剛在飯桌上打聽了下,許翠玲的兒子比暄暄小一歲,現在上幼兒園大班。袁紅的女兒比許翠玲的兒子小兩歲,今年五歲,正上幼兒園中班。
李士林和藍定筠也都是女兒,李士林的女兒和翠珍的女兒同歲,快上小學二年級了,藍定筠的女兒則和袁紅的女兒一樣大,也是五歲。
許翠玲的丈夫是個小包工頭,雖然不像翠珍的丈夫那樣按時上下班,但每年能接到一些小工程,所以生活還算寬裕,孩子平時由姥姥照顧着。
袁紅的情況就有些難說了。
趁袁紅和翠珍離開飯桌去衛生間當中,許翠玲低聲把袁紅這兩年的情況告訴了小美:
“袁紅的姥姥和父親去世後,她母親的身體就一直不太好,她哥和妹妹都幫不上什麼忙,夫家那邊對她也不是很支持。”
“她家那位,在他媽面前從來不說老婆好話,和她家裡人一樣,特别看重錢财,老嫌袁紅從家裡拿錢補貼娘家。還好袁紅掙的比他多,不然還不知怎樣呢。”
小美聽後,不由歎了口氣,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吧,隻是形式不同而已,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她看看自己這桌,又打量了下旁邊兩桌的客人,雖然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不易,但此刻大家聚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快樂和憂愁,這也是一種難得的溫暖吧。
東區歌廳不少,大多坐落在熱鬧的街道旁,招牌五光十色,音樂從半開的窗戶裡飄出,混合着外面的喧嚣聲,顯得格外有生氣。
“就這家吧,門前招牌看着挺洋氣的。”
大家從飯店出來後,溜溜達達來到了另一條街,翠珍擡手指着把東頭的一家歌廳提議道。
“你還挺有眼光的嘛。”
李士林笑眯眯的說,“這家我去過幾次,感覺還不錯,那就他家了。”
于是,大家跟着他進了這家叫“百靈”的歌廳,裡面的裝潢雖然不算奢華,但也透着一股子時髦的氣息。牆上挂着當下流行歌手的海報,燈光昏暗但不失溫馨,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
“總共六位嗎?請跟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