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爺爺原本出生在秦省一戶富裕人家,卻不幸三歲喪母,十歲喪父,家産又被無良族親侵占。
剩下他一人無以為繼,隻能每天在街上給人跑腿打雜,加上鄰裡接濟,艱難過活。
後來十四歲的時候,蘇爺爺遇到了從川省來走商的養父,并機緣巧合下幫了養父一個大忙。養父見他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便收留了他,将他帶回了川省。
彼時,養父母膝下隻有一個女兒,比蘇爺爺年長兩歲,一家三口皆是秉性善良之人,對蘇爺爺可謂照顧有加,更因蘇爺爺聰明伶俐、純善知禮而将其視如己出。
與養父母一家一起生活的那幾年是蘇爺爺一生最幸福的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蘇爺爺的養姐自幼訂了一門親事,隻是未婚夫在養姐十五歲那年意外身故,養姐傷心之餘加上放不下雙親,于是決定為夫守節,終身不再嫁人。
養姐生的貌美,幾年後一次外出,不巧被盤踞當地的一小股兵匪頭目看中,欲強行納養姐為妾。為了避禍,養父隻得帶着一家人,在朋友暗地相助下,倉皇逃離故土。
當時國内時局不穩,派系林立,兵匪流寇不斷,養父帶着他們一路向東,橫穿半個中國,到了當時的國珉政府金陵城落腳。
因為之前擔驚受怕加上一路舟車勞頓,到了金陵不久,養母就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撒手人寰。
養父傷心之餘還要操勞家中經濟,因此落了病根,本想着安心将養兩年,沒想到他們到達金陵的第二年,侵略戰争全面爆發。當年冬天金陵城淪陷,養父在逃難路上去世,蘇爺爺也與養姐失散。
眼看着要命喪在日寇的鐵蹄下,關鍵時刻,蘇爺爺被一隊八路軍遊擊隊戰士相救,彼時以為自己已經失去所有家人的蘇爺爺悲憤之下,參加了八路軍,發誓要為養父和養姐報仇雪恨。
蘇爺爺跟着八路軍一路打鬼子,參加解放戰争,建國後就留在了首都,又經組織介紹娶了媳婦,成了家。
沒想到因緣際會,十五年後居然再次遇到養姐。
原來當初養姐和他失散後,幸而得貴人救助,一路逃至羊城邊界,後來從報紙上看到金陵淪陷,日寇屠殺三十萬民衆,養姐以為蘇爺爺已經遇難,無奈跟随貴人又逃往香江,再經由香江出海到達米國,并最終嫁給貴人之子,也就是孟知祥。
新中國成立後,養姐夫婦毅然選擇回國,這才和蘇爺爺再次相遇。
親人相見自然無比歡喜,本以為終于能過上安生日子,可厄運就像附骨之疽,總是死死糾纏着蘇爺爺。
蘇爺爺的兒子五歲時,他的妻子就因為一場意外癱瘓在床,蘇爺爺既要照顧病妻,又要拉扯幼子,即便有親友幫襯,也吃足了苦頭。
可即便蘇爺爺照顧的再精心,仍然沒能阻擋死神奪走妻子的步伐,蘇爺爺的妻子在卧床十年後,于64年春天去世了。
沒過兩年,那場革命風潮席卷全國,養姐一家又被下放鳳城太平莊,不久,養姐和外甥就不幸先後病故。即便後來平反,姐夫孟知祥也不願獨自回返,堅持要守着妻兒的墳冢了此餘生。
可以說,蘇爺爺的一生命運多舛,經曆了太多生離死别。
而這本《料經》既是他的心血,也是他的寄托。
他少年時跟随養父回川省,川蜀一帶多美食,養父是個香料商人,同時也是愛吃、會吃之人,所以家中特地請了兩個手藝精湛的廚子,每日裡各種佳肴小吃不斷。
蘇爺爺那時常去尋家裡的大廚師傅讨教手藝,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養父發現他在美食烹饪方面天資卓絕。一道菜經他品嘗幾次便能将食材、配方猜出哥大概,之後依樣複刻,總能仿到九成以上,堪稱天才。
養父愛才心切,每每出去走商便将蘇爺爺帶在身邊,走南闖北,遍嘗各地美食。
可以說,養父母一家彌補了蘇爺爺缺失的親情,讓自幼孤苦的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凡《料經》裡出現的每一個方子、每一道菜品,他都曾親手做給養父母和姐姐品嘗過,那上面的一筆一劃都是他那段無憂無慮歲月的見證。
之後所有苦水熬過的日子裡,每次隻要他覺得撐不住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這本書拿出來看一看,昔日溫暖的回憶總能驅散他内心的痛苦和疲憊。
《料經》一度被人當做值錢的寶貝搶走時,蘇爺爺幾乎傷心欲絕,後來多方打探也始終沒有找到。還是後來他老人家決定隻身前往米國尋找兒子的時候,預感自己年老體衰,這一趟怕是有去無回,這才在臨行前動筆重新寫了一本,想着不管将來能不能找到兒子,總歸是留下了一點念想。
前世,蘇麗珍是在米國街頭結識的蘇爺爺,那時的他古稀之年,孑然一身,懷揣着一點微薄的希望,漂洋過海來尋找下落不明的獨子。
可最後,連這點念想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化為泡影。
她想到上輩子蘇爺爺在得知獨子的死訊後,承受不住打擊,一病不起,臨終前還在為她做打算,又把自己畢生心血之作留給她,一方面是留作紀念;另一則,也是期望她有機會回國後能有個一技之長養活自己。
蘇麗珍時常想,像她這種戀愛腦理智全無的人,落得個那樣的凄涼下場是罪有應得,可她的蘇爺爺生性善良,古道熱腸,憑什麼要承受那麼多的苦難?
所以她重生後除了照顧好父母、大勇哥,讓他們這輩子過上随心所欲的生活之外,另一個目标就是早日找到蘇爺爺,然後阻止他的獨子去米國,讓老人家有個美好的晚年,安享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