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皇帝頭疼地喝止兩人。
将士戰死後,在原本的官位之上追封兩個等級,原本是慣例。
可是當前這個楊益,确實被人拿住了錯處。
楊益是家裡的老大,奈何父母偏心,當年以楊益成親多年,膝下無子為由,将家裡唯一的襲職給了自己的小兒子。
後來楊益雖然遵父母之命,納妾生子了,但不久後,妻子卻因病去世。
那之後,楊益便不顧年邁的父母,請封駐守邊關,這一走就是十年,十年間除了偶爾回京述職外,從未回家。
大秦重視孝道,楊益父母又多次在外聲稱楊益不孝,因此,楊益的事情被禦史台說了又說,每次都有不同的理由。
時間過得太久了,有的事情他記不太清了。
記憶最深刻的有這麼幾件。
一次是納妾之事,他與妻子感情深厚,但是妻子身體不好,一直沒有生出兒子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了逼她納妾,他父母竟然将他告上了公堂。
然後,楊益被彈劾了。
在臣子的紙筆攻伐當中,他才知道,楊益的妻子嫁給他之後,備受婆母磋磨,導緻幾次滑胎,勉強生了一個女兒之後,身體早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而楊益堅持不納妾,是因為不想妻子傷神傷心。
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是,楊益納妾,兩個月後楊益的妻子離世。
而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對小輩不慈的傳聞了,這件事情同樣鬧得沸沸揚揚。
楊益的妻子離世之後,其嫁妝應該是交給他們的女兒的,但是楊家姑娘年幼,楊益又是不通庶務的,所以财産順理成章地交給了楊益的母親。
這下好了,楊母的心本身就是偏的,不過兩個月的時間,竟然将大兒媳的财産逐漸搬到了小兒媳那裡。
這事楊益自己是不知道的,結果沒想到,有一天竟然聽到自己侄子對自己的女兒說:“你們家的财産以後都是我家的,你娘的也一樣。你不過就是個丫頭片子,我娘說了,以後你嫁人的時候,随便給幾兩銀子就打發了。”
于是,楊益當場發飙了。
楊益開始着手查妻子的嫁妝事宜,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不過兩個月時間,妻子名下的幾個收益極好的店鋪竟然變成了弟媳的。
楊益自是知道母親的性情,但是沒想到母親竟然如此明目張膽。
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請嶽父上門和父母交涉,又提供了一系列證據。
妻子的嫁妝最後追回來大半,但是楊益也徹底和父母翻臉了,女兒也去了嶽父家生活。
楊益幾個月期間經曆了妻子離世、父母反目,免除了女兒的後顧之憂後,心灰意冷下,就申請離京,自此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駐守邊境生涯。
楊益離開後不久,他留在楊府的妾室就傳出懷孕的消息,後來生了一個兒子。
但是楊益他還就真的撂了挑子,兒子也沒能叫他回頭。
總體來說,皇帝對楊益的印象不錯,除了皇帝不是愚孝之人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楊益是跟着秦靖池的将士。
他雖然和楊益不熟,但是他和秦靖池熟,秦靖池看重的人,他自然也看重。但是,禦史說的父母孝義也的确站在大義上。
所以,追封這件事雖然一定要辦,但是不能“牛不喝水,強摁牛頭”。
有了主意,皇帝也不耐煩聽他們吵,直接散了朝。當晚又招了禦史中丞之女王玓侍寝,言辭之間對于右佥都範禦史給自己尋不痛快的事情頗為不滿。
果然,從第三日開始,以禦史中丞王明志為首的禦史台,開始了對自己内部人員,尤其以右佥都禦史為首的一批人,從朝堂作為到内宅私修,全方位的彈劾。
接下來幾天,皇帝看着自己的傑作,一方面高興成果喜人,另一方面又滿腹心酸。
趕着年底的時候,追封了一衆戰死的将士,包括楊益。
至于楊益的撫恤金,隻能是送去了楊府,希望,楊益的父母心疼長子的離世,能将那錢财用到長房的孫子身上。
當然私下裡,皇帝也讓皇後多給楊益的女兒幾分體面。
想了想,他又宣了溫将軍進宮。
溫晉是秦靖池的左膀右臂,幾年前因傷退役,現在被秦靖池留在京中,負責“協助”糧食軍饷調度。
次日,年僅十六歲的楊煜就被召進了戊己校尉軍,也算是幫助楊煜開始了擺脫楊家二房挾制的第一步。
***
若凝原本以為會大辦的除夕宴,沒想到卻蜻蜓點水一般,意外地冷清。
不,已經不是冷清的問題了。僅僅隻是衆妃嫔們晨昏定省時多說了一會兒話,而大家竟然神色如常,沒有任何疑問。
有一瞬間,若凝都懷疑自己:莫非大秦不過除夕?以往自己記錯了?
不過若凝很快就知道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