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娘子赈恤诰鄉君,林黛玉遊說滇南王
眼見入冬,粵海戰事僵持不下,太子雖說征調戰船、漁船,組織兵力,加強了沿海衛所的布防,然而佛朗機人的戰艦形體雄偉,火炮命中率高,射程極遠,中原水師的艨艟戰船不能與之抗衡。加之有海西國、真真國的海盜帶船來增援,導緻首戰敗陣。
偏偏這時候海嘯來了,滔天巨浪沖上海岸,卷走了數萬百姓的生命,村莊房屋也盡數被淹,對戰雙方船艦沉沒大半,水兵溺死失蹤者不計其數。因災止戰,佛郎機人暫退。
太子勘察災情後上報朝廷,一邊要求當地減免賦稅,一邊強制要求開倉放糧赈濟災民,發動當地缙紳、富戶捐款獻糧。又親帶領士卒,屢次下海搜救漁民。
金陵皇家寺廟中,甄太妃與薛寶钗得知聖壽帝複位,賈氏已經封了皇貴妃,忙遣人去問攝政王,聖壽帝何日冊封她為皇後。寶钗也捎帶問了一句,攝政王何時帶她進宮。
水溶正為林黛玉拒婚而羞惱,哪有心思應付這兩個陰婆,但是食言而肥終歸不好,隻得派人把他們接回京城。
世上雖有光頭武媚娘,但無光頭武皇後,水溶借口讓甄太妃先把頭發蓄到能梳髻的程度,以此拖延冊封皇後的事。
甄太妃素來愛美,也不願光頭出現在人前,隻得耐着性子,一面躲在甄家舊宅吃何首烏,一面派人尋找甄家流落在外的甄寶玉、甄三姑娘等人。
而寶钗回到京城,第一件事就是将夏金桂所剩無幾的資産,重新握到自己手裡,再向水溶求名分。
身為金尊玉貴權傾天下的攝政王,水溶自然不屑去撿一隻破鞋,聽說薛氏手裡還有些從夏家搶來的錢。便讓她公開捐資赈恤粵海災民,換一個鄉君的封诰,另行聘嫁。
雖說鄉君沒有食邑,年俸僅四十兩,但是這是朝廷下的封诰,薛寶钗也算是官家人了。
然而寶钗并不滿足于此,又讓北靜王給她母親立了一塊貞節牌坊,讓安榮郡王府再次收留她們母女二人,才肯同意攝政王抛出的交換條件。
水溶答應後,寶钗便拿出夏金桂的十萬白銀,大張旗鼓地捐給朝廷,用以赈恤粵海災民,博了一個慈善鄉君的美名。
黛玉得到消息,不由冷嗤。十萬兩白銀必是被攝政王撈去犒勞京營兵勇了,順便塞一個“吞沒赈災款”的罪名給太子。
當流離失所、忍饑挨餓的難民,知道朝廷有赈災銀子下來,卻遲遲收不到,必然會認為是太子截流了這筆錢,進而憤憤不平、怨聲載道,稍有不慎就會誘發民變。
太子為國征戰在外,攝政王趁機奪權,不但不給予太子援助,還用這些小伎倆給他潑髒水招仇恨。
好個歹毒陰險的攝政王!
黛玉當即将拿出二十萬兩來,讓鶴童帶領三百北戎人,利用戶部簽發的路引,以北方糧商的身份,帶着糧食乘船遠赴粵海,一為赈濟災民,二為馳援太子。
鶴童走後不久,四更天時六宮都太監夏守忠叩響了林家的大門。
從前黛玉與夏太監打過兩回照面,知道他與東宮交好,若為傳谕行事不會這麼隐蔽。
夏守忠焦心道:“林姑娘,攝政王打算明日借賈貴妃之名,請你進宮去。小的受過林尚書恩庇,為報大德,提前來給你報個信兒,若不想入宮伺候攝政王,您還是趕緊逃了吧。”
“逃什麼,有什麼好逃的。攝政王以為扯虎皮拉大旗就能颠倒乾坤,未免太異想天開了。皇宮縱是龍潭虎穴,為清君側,我也去得!”
黛玉并不意外水溶會打這主意,晴雯久久沒有傳消息來,可見情況有變,救治宣隆帝的計劃未能順利推行,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入宮,縱橫捭阖,襄助晴雯。
“這會子可不是鬧着玩的。”夏守忠沒曾想林姑娘這樣性倔剛強,無奈地說:“姑娘不知如今宮裡是個什麼情形,宣隆帝被困在龍景殿中,外有重兵把守,内有五百道衆遮蔽,陛下在裡頭生死不知。所有太醫都被軟禁在龍景殿的偏殿中,卻無一人被傳召治療陛下。
就連華光公主想要探視,都被拒之門外。北靜王發了話,若華光公主執意要見,就将她遠嫁滇南和親。
上皇那邊也是神秘得很,聽說隻有一個斷了腿的神婆相伴,其餘人都不準靠近。攝政王無論去哪兒都有京營五百甲士相随,姑娘就算吃了熊心豹膽,想當荊轲聶政隻怕也不中用啊。”
黛玉笑道:“他這樣提心吊膽,恰恰說明了他怕死得很,根本不敢流血鬥争,上皇複辟成功是個極大的意外。這樣的孬種,遇到沖擊隻會軟弱妥協。一旦被人撕開豁口,立刻就會被枭雄分進合擊,群起而攻之。夏公公若有心助我,不妨幫我個小忙……”
夏守忠見她神情笃定,氣概潇灑,根本不似一般閨閣女兒,内心不由欽敬起來,肅容道:“姑娘的話我明白了,後宮由我督管,應當不成問題。”
送走夏太監後,天就亮了。黛玉派人将封夫人母女接到林府安身,請她們幫忙主持庶務,也讓府中部曲保護她們的安全。再請她們聯系柳湘蓮,去理國公府上做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