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都勸崔穎,接納他們。
崔景宣是崔氏嫡系,他所生的是陛下皇長女,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女帝,讓他入宮,給孩子名正言順的出身,對崔氏而言,百利無一害。
崔穎的心酸痛苦,止于陛下的一句話。
“小穎,我一直希望,我的長女是由你所生。”
陛下的目光有着不為人知的複雜,她的聲音很低,似乎覺得有些抱歉,隻能緊緊攥着他的手,無可奈何地歎息,終于下定決心:“小穎,我們就當沒有這回事,好不好?”
“不——”崔穎将自己埋在陛下肩膀上,眼淚也隐沒于衣裳,他重複道:“不,那是陛下的孩子,不該長于民間。”
“陛下,将他們接進宮吧。”
他全然沒看見,陛下微微勾起的唇角,她臉上哪裡還有剛剛的傷懷,隻是一派冷漠玩味。
“那就把孩子接進來吧。”
她絲毫不提崔景宣,仿佛沒有這個人。
陛下的态度,也讓崔穎安心下來。
永樂二年一月,赤凰皇長女出生,女帝為她取名元英,養于梅君崔穎膝下。
崔穎并不常見到元英,她是皇長女,承載着赤凰的希望降世,陛下很看重她,安排了心腹師殷教導,每月也隻有寥寥數日能父女相見。
他對這個孩子的感情很複雜,但也不至于下手害她,畢竟……元英也是崔氏血脈。
不過,崔穎總覺得皇長女不像崔家人,元英的相貌随陛下,絲毫看不出崔氏的影子,但她的舉止神态卻肖似老師師殷,或許是因為受教于師殷的原因吧。
師殷這兩年,日子也不好過。
他未婚生子,私生女還沒滿周歲就走失了,此後,他将所有心力都放在了處理朝政和教導皇長女上面。
等皇長女再大一些,陛下為她指派了融卿恽、甯光逢的孩子為伴讀。
那兩個生母不詳,卻承襲他們父親蔭庇的私生子,十分受陛下的看重,不僅将他們安排做皇長女伴讀,還時時召見關懷,将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一般愛護。
因為陛下的态度,皇長女跟開國組大臣子嗣之間的關系一直很密切,哪怕有些人,并不定居在羽都,他們也時時書信往來。
元英來看望崔穎時,有時也會說起兩位伴讀,語氣柔軟,俨然是将他們視為手足兄弟。
這些年,崔穎過得很好,他現在人生唯一的不足,就是未能替陛下誕下子嗣,不過好在皇長女出自崔氏血脈,他也算完成了父親的囑托。
父親是永樂五年過世的,母親沒有回來參加喪儀。
這些年,不提其它世家,光是崔氏一族因夫妻長期分居兩地,感情變淡和離的就有四對。
但這也是陛下的看重。
崔穎除了歎息,也就是恨鐵不成鋼,怪崔氏子弟感情不堅定,但也無可奈何。
父親一死,崔氏後繼無人,一時無人能接替他内閣之位,話語權大不如從前了,中書令一職落入了李謙之手,李氏在世家中排名最末,一貫緊緊靠攏崔盧兩族,他的兄長、姐姐娶的都是崔氏子弟,這個結果,崔氏勉強也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權利順利地進行了交接。
但李謙的出現,卻打破了崔穎原本平靜的生活。
他竟然傾慕陛下。
李謙對陛下的愛意,從未隐藏,他的目光溫柔纏綿,充滿着傾慕崇敬。
崔穎很輕易地就發覺了這位新任中書令的心思。
唯一讓他松了口氣的,就是陛下似乎對李謙沒有别的心思,除了日常政事召見以外,李謙舉辦的詩會、馬球賽一類活動,陛下從未去參加過。
崔穎提着的心,算是放下了一半,他警惕地觀察了一陣,又發覺了另一個人物。
——盧瑾。
尚書右仆射盧季慶的兒子,盧氏三公子。
盧瑾生得美麗,劍眉星目,眼下有一顆淚痣,英氣與溫柔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在他身上完美融合。
陛下待盧瑾格外溫柔和煦,态度似乎與旁人不同。
崔穎有一次在禦花園撞見他們散步。
他從未見過,陛下會用那樣的目光看待一個臣子。
崔穎一下子警惕起來,他既心酸陛下的移情,又痛恨盧瑾不安分的勾引。
他馬上聯系了大哥。
按理說,崔氏應該由思弦擔任家主,但奈何她愛上了寒門出生的翰林,也就是一位炎州縣丞。為了不讓愛人受家族子弟排擠,思弦一直不肯調回羽都,在炎州過起了神仙眷侶的日子。
崔氏也因此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扶持崔伯祥上位。
崔伯祥都而立之年了,也不肯娶親,不過他膝下有子,雖然不知生母,但好歹後繼有人,崔氏便不再幹涉他的婚事。
他不肯娶親,倒是十分樂意給朝中大臣做媒,特别是陛下近臣。
崔穎傳信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他希望大哥能選出一位崔氏女,跟盧氏聯姻,全力撮合跟盧瑾的婚事,從而斷了盧瑾進宮的可能。
崔伯祥爽快答應了。
盧季慶出于家族利益,考慮再三,答應了這事。
但盧瑾剛剛定親,陛下就敲打了盧季慶,從而立馬退了這門親事。
陛下馬不停蹄接了盧瑾入宮,跟崔穎當初一樣,是貴君。
原來,盧瑾懷了陛下的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