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主掌官員铨選考核,官員的升遷貶谪都須登記在檔,如此在人員考核之時才有迹可循。因此,吏部主簿所掌人員檔案的正确性及準确性便尤為重要,這關乎到吏部的權威。
人員檔案缺失、遺漏、甚至造假,都幾乎等同于将吏部的權威性按在地上摩擦,這關乎的不是吏部主簿一個人失不失職的問題,而是整個吏部管理的問題。
六部不和由來已久,主掌戶籍财政的戶部更是與吏部積怨頗深。若真要補齊檔案缺漏,則需由吏部尚書上報皇上,經皇上審批同意,再通知到戶部,由戶部指派人手,與吏部審查的官員一起,對檔案丢失之人進行逐一面訪、查證,才能補齊履曆。
人力耗費之大且不用說,光說這事需得驚動吏部尚書以及戶部,有點官場經驗的人都不會同意。
戶部盼着吏部出錯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平時有事沒事就抓點雞毛蒜皮的事大做文章。這要是被他們知道吏部人員檔案管理有問題,那不得鬧到天上去?
想明白這一層的徐昭後背驚出一身冷汗。前主事說的沒錯,他若真的對外提及此事,那就真的是小官做到頭了,不僅官位丢失不說,甚至還可能牽連滿門。
時至今日,晏南丘重提此事,卻與當時的他大為不同。
其一是說話的藝術。
晏南丘不先提檔案缺漏的問題,而是說原有檔案存取方式過于笨重,耗時長,費人費力,并在此前提上提出優化改良的方案。
檔案管理之法六部通用,其毛病也是由來已久。就連最願意在卷宗管理上做文章的大理寺也是收效甚微。
若晏南丘改良之法有效,無疑是給吏部記了一大功,這與徐昭之前的自揭其短不同,這是給吏部長臉的事,吏部尚書肯定樂意為之。
其二便是做事的邏輯。
借由整頓官員檔案之事,順勢提出補齊檔案遺失之行,合情合理,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