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将至,各府部門也需向上述職。
輪到戶部時,大梁帝看着折子上各市政司所上報存糧數額,眉頭緊皺。
“今年并無大旱,也無災情,怎麼收成比去年還少了三成?”
戶部司使擦了擦額間冒出的冷汗,上前一步躬身回道:
“啟禀皇上,皇上有所不知,今年雖無天災,但耕種人數比往年少了近五成,能有如今的存糧,已是上天格外開恩了。”
戶部司使說完,便不再說話,隻等着上頭天子詢問。
果然,不一會兒就見大梁帝将折子放到一旁,傾身望向他道:
“愛卿何意?”
戶部司使用餘光看了看左右,有些戰戰兢兢地道:“臣,不好言說。”
這副畏縮樣一下子就惹惱了大梁帝,蕭舟衍氣得将案台一拍,道:
“朕的朝堂,莫不是還有人越過朕去不成?你且大膽地說。”
底下戶部司使還在那“這這這”個不停,他身旁的水部司司使卻上前一步,躬身出列道:“臣有本奏,容臣一禀。”
大梁帝看他一眼,道:“禀。”
水部司司使便道:“戶部司使所言非虛,今年耕種的人數确實少了良多,因為人都被調去修建水渠了。”
還不等皇帝發怒,水部司司使又道:“您還記得去年秋闱,狀元郎在殿試中有關興修水利所作的文章嗎?”
此話一出,朝堂中安靜得連根針掉地上都能聽見。
衆人噤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出。
誰都知道狀元郎的這事兒是大梁皇帝的一塊心病,這麼久了大家都不敢提,誰知這剛上任的水部司司使卻初生牛犢不怕虎般,提了出來。
大梁帝自然不會忘,就算那人已經被他貶出京城,一生都不能為官,但過往之事依然曆曆在目。
他清晰地記得,甚至當時殿試的題目都是他自己出的。他希望進面的學子們,就如何提升本國國力,做一篇詳細的論述。
其中有一個面皮白淨的年輕人,依托前朝史記,就本國農業發展,做了極其詳盡的描述。
他認為,國家的興旺離不開人口的增長,而人口增長,則與經濟增長必然相關。
大梁國地理位置優越,地理條件良好,南方有廣闊肥沃的農田,北方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礦脈,若是從農業發展出發,加強本國經濟建設,經濟力量上去了,再輔以兵器鍛造,戰車改良,屆時大梁兵強馬壯,糧草充足,何懼他國宵小踐踏本國領土。
而後,就如何發展農業經濟的問題,年輕人從農作物品種改良、農業生産技術提升、水利工程建設等多方面進行論述,甚至還制定了詳細的改進方案。
大梁帝看後自然如獲至寶,當即确定了殿試第一名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