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得兩位豪傑! 一位叫劉锜,父親是節度使劉仲武,乃西軍的首領之一,與種師道将軍齊名!"
"原來是最饒勇善戰的西軍,怪不得身手非凡!"
"那位穿藏青衣的公子叫馬擴,來京參加武舉。"
"嚯,真厲害! 聽說武舉不但騎、射等諸般武藝要好,還要考兵法謀略。"
"我們都曉得文舉,這回不知哪些才子能夠金榜題名?"
"屆時東華門唱名,榜下捉婿,可有熱鬧看了!"
"我也認得一位! 那位白衣儒士……" 孫若熙歡喜擡手,正要說她認得王昂,被王楚嫣和趙淺真抓着捂住嘴,"噓,别鬧。"
周邊翹首企盼的姑娘們紛紛扭頭看來,眼冒星光。
王楚嫣她們悄悄地縮到禦廊邊上。
所幸人聲鼎沸,衆者興緻盎然地繼續議論。
"如今重文輕武,當文官最穩妥,光宗耀祖,升官加爵。"
"确實武官不易! 神宗朝時第一位武狀元,死于西夏之戰。"
"你們剛才說參加武舉的馬擴,馬公子的父親可是馬政?"
"就是馬政! 武義大夫、登州的兵馬钤轄,聽說那人文武雙全,有其父必有其子!"
"登州?"
禦廊一位說書人倏爾高聲道,"諸位知不知道,登州那兒,不久前,發生了一件十分蹊跷之事?!"
上元佳節,常駐瓦舍勾欄裡的名角兒也會來街獻藝,譬如這位尹常賣,精于"五代史",對國事也頗為靈通。
王楚嫣她們就站在尹先生旁邊,好奇看去。
"我給你們說一說罷。"
尹先生身材瘦削,然精神氣足,一頭華發如山巅雪般耀目,像似曆經變遷的世外高人,頓時吸引了衆者的注意力。
他手舉扇子,潇灑一搖,抑揚頓挫地開講。
"去年,有兩隻載了二百多人的遼國大船,為躲避遼金戰亂,逃亡高麗,誰知,海上忽起風暴,他們被大風意外吹到了我們的駝矶島! 這事兒,就是登州守臣負責。"
"如今遼金戰亂,打得天翻地覆,不可開交,諸位可知前因後果?"
他停頓片刻,惹得衆人迫切時,繼續娓娓訴道。
"話說,契丹人建遼兩百年來,在耶律隆緒與蕭太後時國力鼎盛,蕭太後蕭燕燕,那可是位絕色大美人,身世傳奇,且不岔開了說,總之那時,遼國勢不可擋! 也正是那會兒,景徳年間,遼軍犯宋,咱們的真宗皇帝用宰相冦準之策,出馬親征,議澶淵之盟,終于換來遼宋之間的百年和平!"
"然而盛極必衰,如今遼國的天祚帝沉迷酒色,疏斥忠良,逐漸大權旁落,外強中幹,于是有一蕞爾小邦,女真族,崛起于黑山白水間,乘機起兵反遼!"
"就在三年前的正月,女真族的完顔阿骨打建立大金,不久後,帶兵直搗黃龍府! 天祚帝大驚,率幾十萬大軍親征,卻被女真人以少勝多,打得那叫一個落花流水啊!"
尹常賣聲情并茂,且空手耍了幾個舞槍弄棍的招式,花樣精彩。
掌聲雷動,然而聞者也頗為震驚,發出質疑。
"尹先生,當真如此麼?我們都知遼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就是,怎會被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女真人給打敗?"
"我們會不會幫遼國?"
"幫啥?咱們與夏國還在打仗呢,亂糟糟的。"
……
王楚嫣聽着這些事兒,不免感慨,卻也覺得離京城的安逸生活很遙遠。
倏爾,她瞥見身邊人神情低落:"淺真?"
趙淺真轉身:"我們走罷。"
王楚嫣拉了孫若熙跟上前:"是想你哥哥了?"
趙姑娘有位同胞兄長,趙卿成,曾在太醫局就讀,年少有為,三四年前卻自願做駐泊醫官,去到邊疆。
趙淺真應道:"希望邊境沒有更多的戰事。"
王楚嫣知道她思兄心切:"你哥今年會回京麼?趙伯伯肯定也十分想念他。"
孫若熙回神歎道:"三年多了欸! 我也好想趙哥哥,他走時那會兒我還未及笄。"
"不知我哥究竟過得好不好?他在家書裡,總是報平安,從不提其他煩惱事,省得我們擔心。而我爹好面子,也不催他回來。" 趙淺真仰着俊秀的臉龐,略有恍惚地望向前方,"我爹私下會抱怨,不知造了什麼孽,妻離子散,還有我這麼個不孝女……"
"好端端的胡說什麼呢!" 王楚嫣見不得她傷感,"淺真你頂着世俗偏見,作為女醫,行走于民間,那叫超凡脫俗。"
"對,淺真是最好的! 要怪就怪趙伯伯自己。" 孫若熙吐了吐舌頭。
這事兒若要追根溯源的話,趙家兒女有些疏狂的性格可能拜他們老爹所賜。趙太丞出身醫家,年輕時卻風流好勝,還參加過科舉,落榜那日,他喝着小酒,念起柳永的[鶴沖天],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也正是那日,他的一雙龍鳳胎降世,便給男娃取名卿成,女娃叫淺真。因為曾經風流,妻子後來跟人跑了,他不大顧家,兒女們長大後也頗為特行獨立。
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不想那些了,節日開開心心的,煩惱往後再說。" 王楚嫣挽住趙淺真的手臂,"總之,我們姐妹不會分開的。"
"就是。" 孫若熙也将半個身子倚向趙淺真,"姐姐讓我靠一靠,妹妹小腳累得慌。"
趙淺真被她們逗笑了,揚眉道:"一口一聲姐姐,敢情這下換作我寵你們喽?"
"嗯。" 王楚嫣俏皮地眨了眨眼,笑顔粲然,"寵的話,先寵嘴寵胃。"
别看她身材婀娜,卻是隻小饞貓。
姐妹們又投入于歡慶的氛圍中,一路買美味,水晶鲙、旋炒栗子、金橘龍眼,一邊穿過燦若飛星的火樹銀花,來到彩燈最輝煌的宣德門樓。
.
這座皇宮南門前,立着臨時搭建的小山似的燈棚,其上懸彩,金書大牌"政和與民同樂"。
當下政和八年,天子乃徽宗趙佶,"政和"是其第四個年号,取自尚書,意指"庶政惟和,萬國鹹甯",如今确實是太平盛世。
偌大的雙龍燈蜿蜒于門樓兩旁,還有跨騎獅子、白象的文殊與普賢菩薩燈,他們搖晃的手指竟能噴出水柱。另一處叫做"棘盆"的地方,用棘刺圍繞,内設長竿,高數十丈,懸着用紙糊的百戲人物,亦是錦緞彩繪,風動若飛仙。
如此盛景,猶似仙境。
底下人驚歎瞻仰,除了觀燈,皆想親眼目睹聖顔。
因為每逢元宵,大宋天子會按習俗,登宣德門觀燈,與民同慶。
徽宗的禦座就在城樓中央,四周黃簾垂落,禁軍禦龍直的侍衛們手執黃蓋掌扇,列隊守在簾外,嫔妃宮女們的嬉笑聲從樓裡傳出。
"過會兒就能見到官家了!" 孫若熙興高采烈地踮足仰望,"我早前遠遠地望見過一次,都說官家長眉細目,面如冠玉,文士般清俊儒雅,卻也不失帝皇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