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遵成年号以來,京中許久沒有接連發生這麼多樁大事了。
22年春,先有謝家父子被罷去軍職,貶為大頭兵;
後有郊河十裡戒嚴,官兵似在搜尋什麼;
夏末,貴妃謝氏不知為何觸怒皇帝,降為賢妃;
入冬,甯樂王李铮因婚事忤逆君父,被罰跪一日一夜。
23年,新年伊始,西部邊境再起戰亂,傳言謝家父子急于立功,導緻悲劇重演,于後梁關中伏,父子二人連帶三萬士兵命喪于此。此消息一出,天下震蕩,朝中更有甚者聯袂上書逼皇帝降罪,皇帝難敵壓力,下旨将謝氏全族流放嶺南,賢妃謝氏廢為庶人;
三月初,甯樂王自請參軍,遠赴西邊,駐守邊疆;
端午後,謝瑤自請離宮,于皇家廟山為國祈福。
同年秋闱,江州寒門女子林梧中榜,并以一篇思維缜密,良言善治的《民賦論》于殿試之上被成帝欽點為新科榜眼,雖說隻是第二名,但以其女子之身自帶話題,風頭壓過那狀元郎不知多少倍。
往後幾年,為了西南空懸的将軍之位,軍中朝中已是吵得沸反盈天,這是連裴均朔坐鎮都壓不下去的程度。
朝中弄權者裝了幾曰忠義禮智,聞到兵權的味道便紛紛有了私下考量,最多的意見,竟是想讓顧烽統掌西部,将西南也劃在西北軍麾下。
顧烽眼下乃是皇後侄女婿,自然歸結為太子黨,皇帝又怎肯放心太子黨能兵權獨占,即便西南大将是無數人眼紅的位置,皇帝還是強按着裴均朔在那。
這種局面直到元莨在邊境冒頭,得以扭轉。
元莨以毫無臭架子的姿态融入西南軍中,數次的浴血奮戰,近乎詭道的兵法謀略,深得好評。
就連裴均朔也奇怪,為何久居京中的元莨對西部邊境地形如此熟悉?還有他擅用的兵法,總覺得有些似曾相識?
謝氏倒台後,太子黨更顯野心勃勃,就連皇後都一改低态的做派,于後宮中常常打罵妃嫔宮婢。
這一切都讓皇帝心驚,他時刻堤防太子奪權。
于是,在權衡利弊下,皇帝力排衆議,将西南的軍權越級給了元莨。
得到消息後,顧烽氣得跳腳,“李铮不過是些運氣!僥幸赢了那麼幾場,誰不知道他打的什麼鬼主意?陛下把人塞進來在軍中分一杯羹,真夠惡心人的。”
與此同時,嶺南動亂,對那林障貧瘠的野蠻之地,朝中無人願意赴任,卻有林梧站了出來,自請前往嶺南效力。
林梧人靈光,嘴又甜,赴任前常被宣召進宮陪皇帝下棋,一來二去,與宮中内侍宮女們關系搞得都很好,大家幫她美言,這便是為她日後成為皇帝心腹打下了堅實基礎。
……
時光飛逝,一轉眼,七年已過。
遵成29年春,
上京的天,豔陽蕩滌。
繁華熱鬧的城心大街上,鑼鼓喧天,民衆皆夾到歡迎凱旋而歸的西南軍隊,爆竹聲聲,夾雜着人聲鼎沸交織出空前盛況。
甯樂王李铮本身便頗具傳奇,他以卓越之姿接替外祖父平定邊疆戰亂,七年前西北邊境告急,烽火連天大戰數月有餘,西南軍衆盡數披挂上陣,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依舊與敵軍周旋,就在所有人都以為西南失守已是定數時。
當時仍為稚嫩的甯樂王率謝家殘部突破重圍前來解救,在裡應外合的戰術下,硬是守住了岌岌可危的西南邊線,擊退敵軍數波,擊殺敵軍數萬,一直堅持到十二日後後續援軍的到來。
在那十幾天裡,攻守戰役可謂打得焦灼萬分,敵人攻擊手段層出不窮,落在外圍的甯樂王和謝家軍主要靠牽制敵方主力來緩解邊城危機。
那時的他初生牛犢,首次親身戰役,精神亢奮的同時行軍策略也更加大膽,又因着身邊高手如雲,有恃無恐。
這七年來,李铮鎮守西南,顧烽鎮守西北,兩員大将共築西部大防。
如今戰亂終得平定。
得勝消息如燎原烈火般瞬間燒盡整個王朝,西南軍本就先一步抵達京城,何況坊間傳言,這甯樂王是帶着傳奇色彩的,李铮本人和那千裡追夫的顧三小姐轶事,更讓這支傳言中的軍隊備受矚目。
“看到沒?前方那身披铿锵戰甲,頭戴銀翅寒冠的巾帼英雄,就是當朝皇子,皇帝親封大将軍的甯樂王,李铮!”
衆人循聲看去,隻覺那身形魁梧的将軍面容肅穆,可單看面容,勇毅與沉着居多,還有那縱然皮膚黝黑也掩不住的帥意,這與想象中的戰場羅刹也差太多。
“将軍身後的,應該就是謝家軍了。”謝家威名,傳奇數朝,曆來在民間擁崇者不計其數。
“聽聞這位親王大将軍頗得其外祖真傳。”
“豈止啊!他該是青出于藍,傳說這位王爺将軍一旦發起怒來,那可是雷霆萬鈞,輕易都壓制不住,簡直是,厲害炸了!”
民衆間的竊竊私語伴随着激動尖叫,在這市井處更添熱鬧渲染,衆人擠破頭都想親眼看下這才下戰場的傳奇人物。
“這甯樂王可是陛下臨朝後誕生的第一個皇子,傳言陛下曾在王爺降生時夢見上古神獸。”
“哦……難怪甯樂王異于常人,原來是天賦神力啊!天佑我朝!賜了這位蓋世英雄保家衛國。”
“對呀,也不知這如山高,如水濤的王爺将軍,得何等神女才配得上他!”
“哝~神女那不是在那!”衆人尋聲望去。
果然,那威風凜凜的大将軍身後跟着一輛奢華的雕花馬車。
風動車窗紗簾,女子的輪廓若隐若現。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将話頭再引回将軍的婚事上,到最後,坊間流傳的新版就是,甯樂王乃天降神兵,供認敬仰的同時,也将他與顧家女的婚事傳的沸沸揚揚。
若朝政連着绮麗韻事,那民衆的奇心就更熱鬧了。
皇城宮外,帝後親臨,率一幹朝中重臣相迎,可剛調任回京的林梧和吏部卓栩卻并不在列。
帝後并肩而立,殷殷期盼的同時,二人間卻缺少互動,隻像是帝後合體例行公務罷了。
“兒臣李铮,恭請陛下、娘娘,聖安!”元莨下馬,朝帝後行禮。
“元莨……快起來,一路辛苦了!”皇帝明顯比皇後動容,激動的心情親自扶兒子起來。
“兒臣幸不辱命,阻敵人于關牆之外,西南大定。”元莨順着皇帝老爹的手,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