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今鸢發誓自己真的不是愛擡杠怼人的性格,但是跟這人說話,怎麼就總有一種想要小小陰陽一下的沖動呢?
他還真以為誰都跟他似的把小時候的經曆和稚嫩的玩笑話記的那麼清楚啊?
但是這話不好當着他面兒說,畢竟人家早認出她,她也确實兩年也沒想起他是誰。再加他這麼一控訴,多少顯得她有點兒…渣?
這算嗎?
念頭剛剛升起,又被她按下。
嗯,不想這些莫名其妙亂七八糟的了,免得被他帶歪。
—
其實校友本質上和一些網絡吃瓜群衆也沒什麼差别,她和俞弋不是明星,他們又不是真那麼閑,沒事幹就盯着别人的生活和感情。
這種注視一開始是一種新鮮感,畢竟俞弋在學校多少也算個風雲人物。但這種新鮮感并不足以支撐太多人長時間關注他們倆之間的情況。
随着兩人分開忙了起來,很多人的注意力也回到了自身,除了極少數個别人仍舊在關心着他們之間的一舉一動,但這種幾乎不易察覺的關注自然不會給阮今鸢造成太多壓力。
她的注意力也回到了生活上,最近老師在課上跟他們聊了一下,想讓他們有把握有自信的都去試着沖一下“華夏杯”國際青年設計時裝大賽。
這場大賽是由國家服裝協會和國際知名時裝集團雲裳集團聯合主辦的,每兩年一屆,今年已經是第四十三界。
學服裝設計的學生大概沒人不知道這個比賽,它曆史悠久含金量極高,追求原創和設計靈魂,向來入圍難拿獎更難。
而且他們是全球征稿,無形之中又拔高了參賽門檻。可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可以輕而易舉讓獲獎作品得到全球的關注,如果是特别欣賞的設計師,他們也會想盡辦法挖掘人才進行培養。
如今有不少大品牌簽約的華人設計師,其實都是從雲裳走出去的。
當然,他們也不是傻到專門培養人才為其他品牌做嫁衣,所以後面和雲裳解約門檻也一再拔高。就算有品牌頭鐵硬要從雲裳挖人,也得叫他們先狠狠掉塊大肉。
不過這樣的誘惑,要面臨什麼也是顯而易見的。
他們大一的時候完全不具備獨立成熟設計的能力,這種消息看一看也就當做沒看見過去了,甚至大部分沒什麼含金量的小比賽他們也沒能力投。
而如今,這些話也不是說給所有人聽的,隻是那一小批被看好的“尖子生”。甚至于說,其實“尖子生”也不太夠格,可萬一呢?
萬一他們能幸運的殺出重圍,哪怕隻是入圍,也算是将來實習簡曆裡比較好聽有底氣的一條。不至于臨近實習簡曆上還空空蕩蕩,一問技能精通,再問獎項全空。
至于精通?精通什麼呢?熟練使用Word,Excel等辦公軟件。
一般幾乎就等同于什麼都不會了。
可以說多寫出個Photoshop都算有本事,可惜不少人是真不會,光是寫上面那倆被面試官問起都猶覺得心裡發虛。
這兩年老師也引導着他們陸續投過一些可能沒什麼含金量的比賽,但拿到名次至少比什麼都沒有強。現在設計成熟度仍欠缺,卻也不失為鍛煉的好機會。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恐怕除了課業和考試以外,他們還得為比賽而奮鬥了。這之中大部分也是為了他們自己将來的發展,就算有什麼壓力也隻能自己扛着,有怨言也得憋着。
到了社會上,多的是被鞭笞的機會,現實教人可比學校理論教人疼得多。
後來果不其然,來找老師要報名渠道的也都是他預料之中的那幾個人,其中阮今鸢猶豫了很久,還是選擇鼓起勇氣試一試。
她倒不是有那個自信覺得自己足夠有能力,相反,她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不過越是不足,越是要想辦法彌補,她需要明顯的對比,越明顯越好,讓她更能看清自己處于哪種階段。
全球報名已經開啟,前後有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他們決定報名就需要在規定時間内寄送設計稿、報名表以及原創承諾書,到大賽組委會方。
而設計稿的内容需要4~5套系列設計作品,同時具備原創、符合主題、實用性以及商業性的最大展示。且需要未公開發表投稿過的作品,這對于阮今鸢來說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她最為用心的設計恰好符合這次大賽“傳統再生”主題,可唯一有成品成熟的那套,不算未公開。而其他的作品有大緻雛形卻還不完善。
這也就意味着,她需要在一個半月内出四套相對成熟的設計作品,還得抛開平常的課業任務,畢竟學校也不會因為她要參加比賽而免作業,也得算進快遞寄去組委會的時間。
時間一下子就緊張起來。
俞弋那邊也同樣忙碌起來,似乎是在準備一場國外的秀。
兩人的聊天頻率驟減,卻仍舊維持着每天聯系的狀态。
他的“彙報日常”已經成了某種習慣,她毫無察覺地開始适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