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三人坐上了 G1 路公共汽車,經過3個小時的路程,終于來到了“雁丘園”。
6月的夕陽,是美妙的!晚霞暈染下的“雁丘園”,更是一派美輪美奂的景象。
因為一首詩,一阕詞,感懷一個地方,确定一次旅遊的方向,在中國文化的地圖上行走,重回古人放歌吟詠的現場,未嘗不是一種行遊的情趣。
徜徉在汾河水岸的雁丘園中,探訪雁丘----“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去追尋一段風花雪月的詩意愛情傳奇,自是不虛此行。
穿過一片翠色,初夏的傍晚去雁丘園看日落,去探訪好問堂、雙飛亭、千山亭……那一座座的金元風格的建築,那一處處的景觀,确實都能與元好問的那首《摸魚兒.雁丘詞》相呼應。
夕陽西下,落日餘晖纏綿此間,滿目斑斓,滿園惬意!
在遠山碧水蘆葦叢生之間,一雙雙白鹭在嬉戲着,啄一下身子,抖一下翅膀,不時地面面相觑,而又竊竊私語,仿佛是在傾訴着彼此的愛戀。
一位老年婦女,輕輕地推着輪椅,呵護着自己的老伴,他們邊走,邊聊,邊笑着,共同回顧他們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師徒三人沿着汾河東岸,繼續耐心找尋着。小女孩的心情卻異常激動起來,她顯得有些猴急,沖在了最前邊。
突然,她向旁邊的一片松樹林徑步跑去,并大聲地喊:“雁丘,找到了----找到了!”
聽她喊,淳于溷和王奕博幾乎是同時快步走了過去。
原來,在“汾河晚渡”景點的右邊,有一片蒼松翠柏掩映的小土丘,高出地平面也不是太多,安放着兩塊石頭。
面朝汾河的一塊較大,估計有幾噸重,上邊正面刻着“雁丘”,兩個紅色隸體書法大字;背面刻着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全文用草書書寫,運筆穩健,行如流水;後背緊挨着的一塊較小,不離不棄,互相簇擁着。
這兩塊石頭,顯然不是元好問【1】當年掩埋那對大雁後,墳冢标記的石頭,因為,元好問哪有如此大的力氣,搬動這塊巨石?!
聽說,這兩塊石頭,隻是太原市近年汾河景區規劃中,為增加城市品位,而還原的一個人文景點。
已被歲月湮沒的雁丘,又被重新壘石為記,築丘成景。雖說新建,但同樣可以發思古之幽情,寄托人們對忠貞愛情的向往。
看着勒石上背刻的《雁丘詞》,淳于溷喃喃道:“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突然,他靈光一現,迅速打開了吉他盒子,取出盒子中的吉他,彈撥了起來……曲調是80年代,風靡大江南北的一首港台歌曲。
任飄飄問:“師父,您是想用這首曲子,來唱這首《雁丘詞》麼?”
“是的,”淳于溷又道,“要不,你随着我的旋律,唱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