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你的意思是說朱棣将朱高熾留在京中監國,自己出去打仗?】
【徐妙錦:是的,朱棣第一次禦駕親征在永樂八年,也就是說朱高熾從永樂八年開始掌管國政,直到朱棣于永樂二十二年去世,共計十六年。你們明白的,二把手永遠比一把手難當,所以後世推測朱高熾在監國時壓力太大以緻于暴飲暴食、流連床榻,最後導緻了早逝,額,如果48歲能稱的上早逝的話……】
【朱棣:……】
朱标摸了摸下巴,道:【這孩子看着不錯啊,可以培養。@朱元璋 爹,你說呢?】
【朱元璋:你開心就好。】
【馬皇後:你們後世女子幾歲生孩子啊?】
【徐妙錦:額,平均32.5歲。】
【徐達:你别和我說這是頭胎啊……】
【徐妙錦:是的,誰讓後世人24歲才從校園裡出來投入到社會生産中呢,剛入社會還沒站穩腳跟誰會急着生孩子啊!等站穩腳跟,三四年過去了,然後結婚、調理身體……一不小心就30歲了。這還沒算有些人要讀到28歲才進社會呢!】
【朱元璋:你們不缺人口嗎?】
【徐妙錦: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超14萬萬……但新生人口每年都在下降,2023年僅有900萬新生人口,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接近一層半,也就是超2萬萬人,不出意外,中國人口實際意義上正在減少。】
朱标滿臉問号道:【為什麼會這樣?】
【徐妙錦:額,怎麼說呢,知識是最好的絕育藥,當女性清晰的知道自己會因為生育付出多少代價後,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就會選擇不生育,當然這隻是一小部分原因。】
【徐妙錦:最主要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過度發達的工業導緻環境變差,據調查中國的不孕不育率高達近兩層(18.2%),其中有錯過最佳生育年齡、内分泌失調、男性精子數量和質量的下降等原因。順便科普一句,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25-35歲,過早或過晚生孩子都容易導緻孩子先天性體弱或疾病。】
【朱标:也就是說一對夫妻最好在25-30歲之間生育孩子,這個窗口期有點短啊。】
【徐妙錦:額,如果你不在意質量的話,那就無所謂了。】
【朱棣:不,質量還是重要的,等等,這麼說起來,徐妙雲明知道過早生育對孩子不好還非要生,腦子秀逗了?】
徐妙錦尬笑了兩聲後,轉移話題道:【另一方面是社會原因,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口僅有5.4萬萬,所以當時主流社會是推崇生孩子的,但僅僅三十年後,人口暴漲到了9.87萬萬……國家實在是負擔不起了,于是開始推行一對夫妻隻能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懷上二胎就強制拉去打掉的那種。】
【徐達:這也太粗暴了些吧,萬一一胎是女兒呢?】
【徐妙錦:女兒就女兒呗,工業生産并不需要過多的體力,所以在産出方面男女并沒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很多男人并不覺得自己非要有個兒子才算有後。要知道當媳婦開始拒絕幫兒子承擔養老義務後,從某方面來說,兒子真不如女兒。】
【徐達:……】
【徐妙錦:而且後世還開始流行孩子跟媽媽姓,傳宗接代什麼的,呵呵。】
【朱元璋/朱标/朱棣/徐達:……】
馬皇後偷笑一會後,問道:【那麼一孩政策有用嗎?】
【徐妙錦:剛開始政策是有用的,一方面人口增長放緩,另一方面總體經濟開始騰飛,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可實行三十多年後,國家發現新生兒數量遠遠趕不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了。老齡化會導緻勞動力減少,這不利于經濟發展。】
【徐妙錦:于是國家開始想辦法讓大家生孩子,随後相繼放開了二孩政策、三孩政策……可是新生代年輕人卻當起了丁克。丁克是指的是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的人。】
【朱元璋:這操作我實在沒看懂,為什麼非要限制呢?】
【徐妙錦:因為當時糧食産量不夠,無法負擔起那麼多人。】
【朱标:那就沒有辦法了啊,與其吃樹皮,不如不生。】
【徐妙錦:是的,而且後世醫療技術發達,不像現在新生兒的夭折率那麼高,所以大家其實沒有那麼強的生育願望。】
【馬皇後:後世新生兒的夭折率大概是多少?】
【系統:新生兒夭折率大概是1000個中有5個,産婦難産死亡率大概是10萬人中有16個,人均預期壽命則在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