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3章 武家兄弟再起嫌隙 李世民臨宴名曰照

第3章 武家兄弟再起嫌隙 李世民臨宴名曰照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這天是朝堂三品大臣工部尚書武士彟二女兒的百日宴,但武家卻沒有一點該有的喜慶,一來武家的确沒有什麼人,武士彟為官清廉,謹小慎微,他本人也不喜歡家裡有仆從,怕有惡仆在外面做出什麼被人抓住把柄的事情,所以武家一應事務都由發妻楊氏牡丹親力親為,另外家中還有武士彟已經去世的相裡氏的兩個兒子,隻是因為武士彟早年投身軍伍,很少照看這兩個孩子,即使是在原配夫人相裡氏病故之後也因為克勤軍務沒有把這兩個孩子帶在身邊,所以這兩個孩子都是在大伯家,也就是武家族地長大的,一塊長大的還有大伯家的武懷運,二伯家的武惟良,按輩分是武元慶、武元爽的堂兄,這使得武士彟的兩個孩子跟父親的關系反而不如大伯親近,更别說在武士彟續弦楊氏之後,因此在生活中武家二子對楊氏多有不恭敬的地方。再加上楊氏頭胎所生大女二女,武家所有人僅此六人而已。二來武士彟也很少與朝中各大臣來往,即使是家中有喜事也沒有邀請一人,隻是邀請了自己的三個族兄,所以喜宴略顯冷清,但即使如此,楊氏也開始早早的準備好,等待客人的到來。

臨近中午,武元慶、武元爽已經開始急的像熱鍋上螞蟻一樣,一會兒家裡,一會兒門外的想看到自己大伯二伯、堂兄們的到來,這兄弟兩從小就是被大伯武士棱照看着長大,跟對于他們來說,那才是自己血緣上的一家人,是自己童年的陪伴,現在這個家他們總有些不習慣,一來父親做事比較嚴謹,所以對于孩子是比較嚴格的,二來因為楊氏不是親生母親,哪怕楊氏待他們很好,但兄弟二人心中總是有芥蒂,說到底也是對自己生母的放不下,時常感慨相裡氏的命不好,沒有做了三品官的夫人,其實還有一些對楊氏這樣大家族的嫉妒和羨慕,還有一些自卑。

在他們的期盼之中,大伯二伯三伯都來了,還有自己的堂兄,武懷運、武惟良兄弟,二兄弟向院裡喊了一聲“大伯父他們來了”便跑了過去,武士彟楊氏聽到喊聲便也從家裡迎了出來,然後滿面笑容的将自己的兄長們帶到宴桌上。

其實武士彟與自己的幾位兄弟的關系并不算太融洽,武士彟的父親武華在前朝隻是一個權勢并不大的洛陽東都君丞,但是武家祖上還是曾經輝煌過的,武士彟的七世祖和六世祖都曾經做到過洛陽刺史和五兵尚書這樣的高官,即使是曾祖父也做到過北齊四品鎮遠将軍,隻是随着這亂世武家也跟大多數的小世家一樣沒落了。

武士彟的父親武華辭世前也沒有為四兄弟謀下什麼福祉,所以武士彟才從了商,不過也是得益于隋後亂局,武士彟掙到了從龍之功,也有了武家衆人不可想象的權勢,由此武家族長,也就是武士彟的長兄武士棱,還有二兄武士逸就想複興家族的榮光,認為這是武家壯大的機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族中有個朝中的三品大員,可謂是家族出過的最大的堂上官了,家族也應該跟着平步青雲,這也是所有小世族的普遍想法,想要在亂局中站穩腳跟,特别是武士彟有着開國功臣的身份,這是武家認為的自己最大的,也是最十拿九穩的依托。

但是想要在現在這樣的亂局之中渾水中摸魚,這無異于虎口奪食,這是現在武士彟不想也不敢的事情,而武家兄弟因為不了解這其中的内情與兇險,在數次催促無果後便認為是武士彟無視家族,對武士彟多有埋怨與間隙,可是因為武家隻有武士彟這一棵大樹,又是親兄弟,便也不好有太多的怨言,隻是對于武士彟的續弦楊氏就不怎麼和氣了,根本原因還有楊氏出身于前朝皇族,對于朝堂之事多有見識,在政事上武士彟便與結發妻經常商量,這件事情被武家人知曉了以後,更是以為所有的事情都是楊氏在吹枕邊風,在背後唆使武士彟,所以武家人是比較不喜楊氏的,而這些流言都是武元慶、武元爽兩個人告訴自己的大伯的,他們也不喜歡這個後娘,也不理解自己父親的作為,看着帝都的很多同齡人鮮衣怒馬他們很羨慕,都認為大伯是對的,再者,武士彟為了防止朝堂上有人拿自己的家人做文章,在家裡對兩個兒子嚴格管束,在外面也不允許武元慶武元爽與朝中大臣家的子嗣多有交往,所以二人在這件事情上也有很多不滿,特别是有很多的同齡人都已經官職在身,更是讓兄弟二人嫉妒,他們不敢對父親不敬,卻對楊氏愈發的看在眼裡,記恨在心裡。

這些事情現在都成了武家兄弟的矛盾了,每次見面避不開,但是每次也都說不開,一直沒有結果,所以每次見面都不是太融洽。

幾個人剛剛坐定,武家老大武士棱一看楊氏便問了一句:“還是一個丫頭嗎?”

武士彟楊氏兩個一愣,武士彟言道“女兒兒子都是一樣的,女兒也是我武家的血脈”。

老二武士逸面色不快的道:“女兒能發揚光大我武家嗎?能光宗耀祖嗎?能做官嗎?隻有兒子,隻有像元慶元爽這樣的兒子才能,現在我大唐新立,正是我武家可以乘勢而起的天賜良機,也隻有更多的男丁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

武士逸沒有看破未來的能力,所以他現在也不會知道,他所說的這一切,這個還在襁褓中的女嬰做到了他能夠想到的所有,她所帶來的光輝甚至超出了時代和曆史的所有限定。

看着情形不對,老三武士讓趕緊調和道“女兒就女兒吧,不着急的,老四又不是不能生了,說不準下一次便是兒子了,我們一家人也很久沒有在一起吃過飯了,今天就乘着這個機會,能夠好好的在一起吃個飯也是好事”。這樣衆人的臉色才好了一些。

武士彟也跟楊氏說把孩子抱出來給兄長們看看,楊氏便起身去抱孩子去了。

老大武士棱又說起了另一件事:“四弟,現我朝初立,正是用人之際,元慶元爽兩個孩子年齡也到了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了,懷運、唯良也不小了,我這次過來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想跟四弟談談這些孩子們的前途和武家的前途,四弟現在是朝堂三品大員,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尚且能升天,所以希望四弟能夠多為我武家謀些福祉,也好讓我武家的孩子在這亂世之中有些安身立命的本事。”

幾個孩子一聽武士棱說這事都很興奮,他們自己想這件事情也很長時間了,都期盼的看着武士彟,希望武士彟能夠認可這件事情。

武士彟聞言眉頭一皺,遲疑片刻說到:“大哥,不是我不想為我武家的子侄謀個一官半職啊,隻是現在朝堂局勢風谲雲詭錯綜複雜,諸多大臣都唯恐避之不及,實在是時局不好,最好還是再等等吧。“

一聽這話,老大武士棱和老二武士逸一臉陰沉,兄弟二人已經因為這件事舍下兄長的臉面跟武士彟談過很多次,可是每次武士彟總是老生常談,說着不合适那不合适,可是兄弟二人眼看着周邊很多隴西世族家的孩子都有了身份,就感覺武士彟是因為膽小怕事在敷衍自己的兄長。

老大武士棱緩和了一下說到:“老三,我還有一事想要告訴你,其實我已經安排好了這些事情,隻是需要你同意就好了。”

武士棱眼看着武士彟不管事情,就想自己尋人安排這些事情,那人其實是太子的門客,在私下專門為太子拉攏一些世族,武家有武士彟在,是皇上李淵很看重的一位大臣,也是太子很重視的一股朝堂力量,在拉攏武家的過程中就跟武士棱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現在隻需要武士彟在朝上表達對太子的支持。

武士彟不曾想自己的兄長居然作出了這樣的事情,自己千防萬防,害怕自己的家人被人利用,甚至不顧自己孩子的感受拒絕他們跟大臣們的孩子有來往,卻沒想到自家的兄長作出了這樣的事情。

武家兄弟不太明白朝堂的形勢,對政事有一些小世家特有的局限和狹隘,認為太子為正統,承繼皇位是順其自然地事情,完全不理解武士彟對于朝上的擔憂,完全是杞人憂天,現在看武士彟還是猶豫不定的态度,甚至還有一些埋怨自己的樣子,便怒從心來,自己作為兄長,三番五次的找他談這件事情,甚至自己做好這件事情,武士彟都沒有一個明确地答複,自己這麼勞心費力地是為什麼,還不是為了整個武家,還反過來被埋怨,真實好心喂了驢肝肺,一氣之下就想問出武士彟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武士彟是真的不想在這亂局中做什麼事情,萬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所以還是回複這些事情再議吧。

武家兄弟一看還是這樣,更加氣不打一處來,站起身來直接說:“既然是再議,那四弟到了再議的時候再叫我們吧,現在我家中還有事,不便在這裡耽誤時間,先告辭了”,說完起身就要離開,武家小輩們一看這樣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這時武家老三隻能勸說:“大哥二哥,今天是來為四弟的女兒過百日宴的,其他的事情且以後再商議吧。”

這時楊氏也正好把孩子抱出來,結果武家兄弟一看見楊氏,就想起來楊氏對自家兄弟的挑撥離間,一聲冷哼就真的走了,武懷運、武惟良一陣不知所措後也跟着離開了,一場宴席不歡而散,隻有武家老三留了下來。

武家老三武士讓自己本身是一個私塾的教書先生,就比較的淡泊名利,再加上本身身體并不是太好,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得失心,所以平時跟武士彟的關系反而比較好,武士彟小時候很多知識還是跟自己的三哥學的,所以有很多事情也喜歡跟武士讓溝通。

雖然宴席不歡而散,但衆人還得繼續吃飯不是,武士讓長歎一聲:“且随他們去吧”。接着就對楊氏說:“我看看這孩子,你瞧這小模小樣,這好看的小眼睛,可真的跟你們夫婦一樣啊。”

楊氏笑着說:“士彟也是這麼認為的”。

武士讓說着就從自己的懷裡拿出了一件布包着的東西,說着:“孩子的百日宴我不能空手而來,這是我給孩子的禮物,也是給你們夫婦的。”打開是一面銅鏡。

(銅鏡在唐代被賦予了多種社會功能,因為其兼具美觀實用等價值,是當時王公貴族、親朋好友之間饋贈比較常見的禮品,延續到後來便成為了一種社會習俗。這種習俗發展到唐玄宗時期,就成為了一種定式。據《唐書》「千秋節·禮樂志》記載,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這天也被定為「千秋節」又被稱為千秋金鑒節」,群臣會獻上美酒和銅鏡祝壽,或作為互贈的禮物,唐玄宗也會在千秋節贈群臣以銅鏡,以示聖恩。

武士讓這次用來做禮物的銅鏡是一面寶相花銅鏡,也是很有寓意的,銅鏡本來就有吉祥如意的含義,再者,楊氏有禮佛的習慣,寶相花銅鏡也是有一些佛家含義的,另外,銅鏡在古代也是代表愛情的信物,是花好月圓、愛情美滿的象征,還有就是銅鏡大多是圓形的,也有圓滿,團圓之意,并且在古代民俗中,銅鏡也是驅邪的法器,所以一面銅鏡對于武士彟夫婦來說是很好的禮品了,更加巧合的是寶相花是佛教的稱呼,老百姓把寶相花稱作牡丹花,楊氏的名字也叫牡丹,楊氏最喜歡的花就是牡丹花,(洛陽牡丹花的伏筆由來)看得出自己的三哥是用了心準備的,兩個人都很開心,就把銅鏡放在了女兒的襁褓中。

武士讓邊看便問道:“孩子取好了名字了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