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愣神的看着李治,不該是李治啊,難不成還是李治親自送自己上路?不自覺如意就把心裡話說了出來:“是皇上親自送奴婢上路嗎?這樣奴婢就真的死得其所,死而無憾了。”
李治傻笑着對如意道:“朕不想讓你死,所以朕跟朝臣吵架了。”
如意愣愣的看着李治有一些疑惑,什麼叫跟朝臣吵架了?皇帝不是坊間的潑婦,還能做出跟朝臣吵架的事?
如意道:“皇上,這又是為何?我們不是已經服軟認輸了嗎?難道我死了長孫大人還是不想放過皇上嗎?何必這麼趕盡殺絕呢?”
如意越說越急,眼淚也不自覺的流淌而出。
李治看着痛哭的如意輕聲道:“朕,跟長孫無忌鬧掰了。”是長孫無忌,而不是監國,也不是舅舅。
如意一驚,什麼叫鬧掰了?撕破臉?聽到這樣的話如意更急了,李治這不是胡鬧嗎!長孫無忌權傾朝野,獨霸朝堂,跟長孫無忌鬧掰了李治還怎麼做這個皇帝?難不成真的做了一無所出的傀儡?難道就連最起碼的做皇帝的體面也不要了嗎?
如意趕緊道:“皇上,你不能這麼做,皇上可以沒有奴婢,但不能沒有長孫大人,所以皇上趕緊去給長孫大人認錯,長孫大人是皇上的舅舅,皇上能認個錯長孫大人一定不會介懷的,皇上快去啊,奴婢不值得!如果真的因為奴婢的原因影響了長孫大人和皇上的關系,那奴婢就真的雖萬死也難贖其罪了!”
說着就往門外推李治,李治定身不動,看着甯願自己去死也不想影響自己的如意,甯願自己去死也要替自己着想的如意道:“已經遲了,朕已經說出口,也已經退朝了,該發生的都發生了,該吵得架也已經吵了,朕還冊封你為宸妃了。”
如意也是一愣,什麼宸妃?
李治道:“朕在你生出弘兒之後就想冊封你為一品的妃嫔,隻是當時有人反對,所以朕食言了,現在朕不想說話不算話了,所以要你做一品的大妃娘娘,可是後宮四大妃都有人在其位,所以朕就新立了一個封号,宸妃,以後你就是朕的正宮娘娘了。”
如意哭着道:“可是皇上這樣做朝臣是不會同意的,這樣皇上就會成為孤家寡人的。”
李治笑着道:“朕沒有朝臣,朕還有你呢,你忘了當初在父皇身邊很多政事還是你解釋給朕聽呢,朕一直在想自己着實愚鈍了一些,還不如一個女子懂朝政,可惜你進宮之後就很少關心政事了,現在正好,朕沒有了朝臣,朕有你,這也不算是孤家寡人了。”
如意想起了從前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自己侍奉在先帝身邊做侍書,李治總會有不明白的地方問自己,可是李治現在為自己這麼做付出的代價隻怕會很大,畢竟長孫無忌不是等閑之輩。
李治看着一直流淚的如意默默地把她抱近了懷裡,是啊,他就要成了孤家寡人了,可是對長孫無忌說“不”,真的很爽啊。
蕭未央聽到消息知道自己一語成谶了,武如意真的就是王婠引狼入室了,之前她雖然有這樣的擔憂,但很大部分還是在吓唬王婠,想要把王婠吓退,另外蕭未央也有些看不起如意,不認為她會成為自己的威脅,直到現在蕭未央才知道如意已經成長到現在的高度,之前幾次對如意的謀害到底還是手軟了,就應該斬草除根的。
隻是李治看起來在這件事上面鬧得陣勢挺大,可是他一個孤家寡人又怎麼可能做得成?并且這隻是李治在那些得勢不饒人的大臣們咄咄逼人下奮起的一腔孤勇罷了,又有誰會真的支持他的這個想法呢?
所以之後的幾次朝議朝臣一方是抓着武昭儀在流言中的罪責不放,李治則是根本不搭茬,朝臣提出追責李治就提出冊封宸妃,那這還怎麼唠,總不至于因為誰也說服不了誰就把這件事拖上個一百年吧,但為此李治和長孫無忌的關系還是降到了冰點,各自都沒有向對方屈服的意思。
但終究還是做舅舅的顧忌外甥多一點,長孫無忌開始在追責如意這件事上逐漸松口,而諸多朝臣自然也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沒有了長孫無忌的支持,他們自然沒有死磕皇帝的必要,所以流言最終還是成為了謠言,這算是李治對長孫無忌的一次勝利。
但長孫無忌退一步卻并不代表希望李治能進一步,在李治擢升武昭儀為宸妃這件事上面始終韓瑗,中書令來濟代表門下、中書二省齊齊反對此事,大唐三省六部制,二省首官都是宰相的官職,他們以“大唐祖制,一後四妃,妃嫔有數,今立别号,不可。”為說辭,力谏李治不能壞了大唐一後四妃的規矩,并且不做一絲退步。
李治倒是不想屈服,可是經不住如意的勸說“見好就收”,不宜為此跟諸位大臣鬧得太僵,尤其是長孫無忌在這件事上面的退步,所以如意還是勸說李治也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至于什麼一品宸妃的位子,如意也就算了,好歹算是渡過了這一次流言的危機,沒必要再貪心不足,真要說惹得長孫無忌不高興,影響了李治和舅舅之間的關系,如意也不好自處,所以李治雖然有些不甘心,但這一次他還是食言了,還是沒能冊封如意為一品的妃嫔。
這樣涉及到如意的懲治還是獎賞就在朝臣和李治的各退一步中結束,算是為流言事件徹底畫上了一個句号,這一次的流言從太子李忠開始,到皇後棄養與否,再到追責居心叵測的女人武昭儀,武昭儀擢升為宸妃,再到各自無功而返,貌似一如既往沒有發生一點改變,但李治和長孫無忌之間的關系已經有了變化,李治第一次對始終籠罩在自己身上的舅舅說“不”了。
還有另一個變化就是如意,對如意來說在之前她都是一個上不得台面的女人,是皇後為李治安排的金屋藏嬌,是先帝的才人,所以她始終把自己拘郁于後宮不敢露面,可是經過這一次的紛争如意的身份被曝光于天下,雖然面對了很大的危險,但她終于可以站在陽光下了,算是對她過往的一種被動洗白。
并且在這之後,如意為了彌合李治和長孫無忌之間的關系,還專門勸說李治向長孫無忌認錯:李治和如意一起乘坐車辇專程到崇德坊的長孫府拜訪,長孫無忌看着站在自己眼前的外甥和如意,他對如意并不陌生,早先如意就是李世民的侍書(秘書),長孫無忌在紫宸殿會經常看到如意,如意對長孫無忌也不會陌生,但之前隻是不曾想過會有直面長孫無忌的一天,雖然各有千言萬語,各自一言難盡,卻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
在酒席間雙方談笑暢飲,并且在如意的建議下,作為皇帝的李治還特别冊封了長孫無忌的三個幼子做朝散大夫,這就算是李治對自己之前冒犯長孫無忌的一種道歉,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道歉算是仁至義盡了,長孫無忌也挑不出什麼瑕疵。
在李治離開後,長孫無忌想着如意對李治的建議,長孫無忌了解自己的外甥,單憑李治是沒有這樣靈巧的心思的,可見這個武如意在做人這一方面是要強于李治的,倒也是,如果如意沒有一點八面玲珑的機警,也就不會被先帝留在身邊做侍書了,後宮那麼多女人,有多少能入得了先帝的眼呢?
還有一件事長孫無忌也一直放在心裡,那就是如意在當年先帝的萬國來朝大會上,面對來自高句麗使臣的陰謀刁難,諸多文武大臣都是束手無策,也是這個武如意站了出來,說出了自己訓馬的辦法,先是鐵鞭,後是鐵棍,三是匕首,為大唐赢回了國威,為太宗皇帝赢回了顔面,自己留這樣的女人在李治身邊不知道是福是禍了。
在李治拜訪過長孫無忌的府上之後,舅舅和外甥和好如初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在慶幸自己沒有介入到二人之間的糾紛,不然現在就要裡外不是人了,事實也的确是大家猜想的那樣,大唐朝堂又回到了之前一團和睦的局面看,主要就是皇帝和監國之間沒有了嫌隙。
而如意也重新把兒子李弘和女兒安思定公主從皇後那裡接回到了自己身邊,既然渡過了生死危機,那自然也不用再做托付,皇後看起來雖有不舍,但還是為武昭儀能度過危機感到高興,并且為了清除近一段時間以來後宮的晦氣,王婠決定沖沖喜,最合适的對象就是武昭儀的女兒安思定公主,因為安思定公主的百日宴要到了,按着如意以往的想法也就小事化了了,但現在她能出現在人前了,不如在後宮諸妃嫔面前露露臉,算是和大家熟悉一下,既然皇後這麼說,如意也就順水推舟按着皇後娘娘說的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