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業寺的寺尼不是她苦難的終點,而是苦難的起點,她被迫牽扯進皇後和蕭淑妃的争寵,母女再次被趕出武家,如意進宮成為皇後宮裡的隐形人,自己懷孕被鄭貴妃波及,牽扯進高陽公主謀逆,再出宮被殺手追殺,女兒安思定公主被害,此間種種這都是如意苦難的一部分,所以她這個賢妃的位置來之不易,她的心又如何能平靜?尤其是想到自己的女兒如意心中更是悲戚。
按照李治的想法他還想把冊封武昭儀為武賢妃的事大張旗鼓的搞一次,卻被如意婉拒,賢妃之位固然尊貴,但對比與如意失去的太多東西如意覺得這并沒有大張旗鼓的必要,隻是一個區區賢妃之位罷了,劉氏之前也是賢妃在宮人眼裡又算得了什麼?如意也就沒必要把這個妃位看的太重,沒必要輕賤自己,賢妃這個位子對于如意象征意義更大于實際意義,僅此而已,但距離她十三歲進宮已十八載矣,并且還要繼續下去,隻是自己的女官夢還算不算存在?
所以衆人就看到被冊封為賢妃的武昭儀與别人并無不同,還是該怎麼過就怎麼過,區别隻是換了一身衣服,二品昭儀的衣服成了一品賢妃的衣服,至于二品昭儀的衣服就像是被送去了浣衣坊清洗一樣随意。
如意這裡對自己榮升一品賢妃毫無波瀾,但後宮的其他人卻不會以平常心看待這件事,尤其是散布謠言的皇後和蕭淑妃,按照她們的計劃應該是蘇定方戰敗,她們借機把武昭儀趕出宮,順勢廢掉李弘的接替太子人選資格,這個皇後和蕭淑妃就是最後的赢家,結果事與願違,皇後和蕭淑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戰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結束,這之後她們本來以為自己對戰事的判斷錯誤已經是最大的遺憾,不曾想她們戰前的謠言廢黜武昭儀的借口又被李治抓住,反而成了李治和如意補償武昭儀的借口,她們挖的坑到頭來埋的反而是她們自己,這麼一看她們比褚遂良輸的更多。
尤其是對蕭淑妃,現在跟李弘直接競争太子之位的是自己的兒子,她跟如意也是多年的仇敵,相對比皇後來說她跟如意就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她自然不想如意獲利,這也是之前她明知道皇後是在利用自己她也要針對如意的原因,結果每次如意都是赢家,還有這一次皇後主動提出的合作,皇後明明說自己會用巫蠱之術像害死安思定公主一樣害死李弘,怎麼李弘還是活的好好地?蕭淑妃都在懷疑皇後是不是在都自己玩,或者是在玩反間計,配合如意害死自己和兒子。
王婠此時也是有苦難言,面對蕭淑妃的責問李弘為什麼還沒有死,王婠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清頭腦,王婠的确按照對安思定公主的做法對李弘施加了巫蠱之術,可李弘偏偏沒事你說奇怪不奇怪,自己的巫蠱之術是經過安思定公主考驗的,不該沒用才對!
還有就是心中憋屈,你蕭淑妃憑什麼對自己吆五喝六的,現在自己依舊還是皇後,眼下隻是二人聯合而已,并以為蕭淑妃就能騎到皇後的頭上,也就不陰不陽的說了兩句。
蕭淑妃聽了馬上就想繼續嘲諷皇後兩句但最終還是忍耐下來,二人現在的确還是合作的關系,算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合則兩利,沒必要起内讧,不然更不可能是武昭儀,不,現在是武賢妃的對手。
而一直穩坐釣魚台的長孫德妃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沒有了一貫的鎮定,不管是後宮發生什麼變故,安思定公主身殁還是劉賢妃被治罪,還是太子李忠犯病,皇子李素節和李弘成為接替太子人選,長孫德妃一直都是穩坐釣魚台,因為她姓長孫,因為監國是長孫無忌,長孫德妃知道不管其他人怎麼上蹿下跳隻要自己能懷孕在自己面前一切都是煙雲,所以她不急,但眼下看着别人争的熱熱鬧鬧、紅紅火火,自己偏偏就是不懷孕,長孫德妃也就開始着急,馬上寫信詢問長孫無忌的意思,然後馬上又開始喝藥促孕。
又到了幾天之後有快馬來報,高句麗的使臣團就要到達長安城,這是高句麗戰敗後議和的承諾之一,會委派使臣親自到大唐議和并且商議議和條件,這也是李治期待已久的事。
談判是戰場的延續,大唐的朝堂雖然有一些蠅營狗苟,但真的到了高句麗來議和的時候并不會真的有人敢“賣國”,畢竟高句麗還是中原眼光中的蠻夷之地,沒人屑于幫高句麗說話,大家還是一緻對外,更别說因為高句麗的“不争氣”讓朝臣們在朝堂輸給了李治,這樣朝臣們對高句麗心中更是憋着一肚子氣,因此高句麗的使臣在大唐朝堂日子過得并不好,說是議和實則求和。
也就是朝堂上下這樣的态度反而讓高句麗的使臣不在懷疑大唐對高句麗的态度,來之前淵蓋蘇文還特意囑托使臣團要觀察一下大唐對高句麗一戰的決心是否堅定,是不是故弄玄虛,這樣也好決定高句麗議和的态度,但看看朝臣們氣勢洶洶的模樣高句麗使臣算是徹底死心,在他看來大唐對高句麗這一戰的立場是堅定的,統一的,卻不知道自己隻是一個撒氣桶。
最終商定議和條件:“高句麗謹遵大唐皇帝為宗主國,天可汗,承認高句麗對新羅出兵的錯誤,并且逐步歸還所占新羅土地。”
這一戰不管是從戰場還是談判桌都是以大唐的獲勝結局,但高句麗使臣也并不老實,逐步歸還新羅土地,又沒有說逐步多長時間......
朝臣們未必不知道高句麗使臣心中的貓膩,卻也沒有揭破此事,他們到底還是不想徹底和高句麗兵戎相見,再說了不管高句麗還是新羅都是非我族類......
既然對高句麗大獲全勝,李治也就不吝啬自己作為宗主國皇帝的仁慈和威嚴,不吝身段親自邀請高句麗使臣加入自己的慶功宴,也算是對高句麗使臣的國宴接待。
在宴會上揮斥方遒的是大唐皇帝李治,猶記否先帝太宗皇帝曾經搞過萬國來朝,但李治這個新皇帝繼位之後周圍的小國可就沒有了這樣的恭敬,現在高句麗能派使臣到長安也算是讓李治體會到了一絲父皇當年的感覺,慷慨之下李治也就多喝了兩杯,這也是武将的豪邁吧,雖然李治不是武将,但不妨礙李治對自己父皇的模仿。
宴會之後李治滿懷醉意的回到蓬萊殿,他還有很多肺腑之言想要對武賢妃說,卻沒想到武賢妃已經在床上躺着,李治迷迷糊糊的就走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