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崔敦禮選擇了中立是因為崔敦禮老了,他早就想告老還鄉了,他實在不想參與到這場紛争中,這也是崔敦禮從議事開始就搖擺的态度的說明,之前崔敦禮看褚遂良說的有理就支持褚遂良,現在崔敦禮隻敢保持中立。
而于志甯選擇中立是因為于志甯更不忍和李治鬧出分歧,于志甯性格平和寬厚,善為人師,他兩次被太宗皇帝任命為太子少師,第一次做了廢太子李承乾的老師,第二次就是李治做太子時的老師,所以于志甯其人不善與人争鬥,在廢後議事中他是比崔敦禮更加中立的人。
長孫無忌幾人的态度各不相同除了各自的考量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績的突然出現,這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在沒有時間商量的情況下,他們隻能各自為戰,也就有了态度個不同。
現在中樞六相中的五人都已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長孫無忌依舊堅決反對廢後,韓瑗和來濟是可廢王不可立武,崔敦禮和于志甯則是代替了曾經李績的角色,開始保持中立,那麼剩下來就看剛剛還政于朝的司空李績的态度了。
李治看着李績道:“易後之事,朕與朝臣多有分歧,現已在紫宸殿議事三次皆難有決斷,監國固執不從,朕亦難以取舍,司空同為先帝顧命大臣,不知對此一事可有看法?”
李績眼看着态勢的發展,對幾方的意圖也都了然于心,現在既然自己已經決定還政于朝,那就不可能站在長孫無忌一方,于是道:“皇上,廢後此乃皇上家事,何須更問外人?”《唐會要》
此乃家事,何須問外人?
李績一句話可謂是醍醐灌頂,一語驚醒了李治這個夢中人,對啊,後宮是自己的後宮,皇後是自己的婦人,自己換婦人這是家事,自己何須問外人?
其實李績說廢後是李治的家事和許敬宗說的廢後就像是田舍翁換老婦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許敬宗說了這個話直接就被趕出了長孫無忌的監國府,李績說這個話卻讓李治有了為自己家事做主的底氣,因為李績也是顧命大臣之一,這是對李治明面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李績歸還的先帝的佩劍,兵權的回歸讓李治更加有了勇氣自立。
既然有了李績說的“廢後”是李治的家事,李治也就沒了再把紫宸殿議事繼續下去的心思,自己的家事不需要商量,也就沒有留着大家的必要,于是直接宣布解散,不同于前兩次散場的悶悶不樂,這一次李治甚是喜悅。
其他人也沒想到李績會這麼說,他們在李績還政于朝的時候已經知道了李績的立場,他們以為李績會站出來支持廢後,這樣李績就可以和長孫無忌對峙,最後的結果很可能還是韓瑗和來濟的可廢王不可立武,既然是議事那就需要商議。
沒想到李績一句話直接把棋盤給掀了,說廢後是皇上的家事,那大家也就别閑操心了?所以不管是同意廢後,還是反對廢後,還是中立,這都不重要,因為這是皇帝的家事,和大家沒關系,李績這個局破的很徹底。
李治在離開紫宸殿之後馬不停蹄的到了如意的蓬萊殿,他要把今天的兩個好消息告訴如意,因為能有現在的好消息少不了如意的幫助,那就是如意拜訪的李績。
如意淡淡的笑着看李治手舞足蹈,說着天子劍的失而複得,李治還時不時的舞上兩下,這把劍如意侍奉在紫宸殿的時候也見過,可惜現在隻有劍,沒有劍鞘和劍衣,如意知道劍衣還在長孫無忌的手中,劍鞘在褚遂良的手中,卻并不知道褚遂良已經把劍鞘托付給了長孫無忌。
李治突然問道:“武賢妃,你說褚遂良會不會把劍鞘還給朕?”
手裡有了劍李治就想有劍鞘,實際上此劍鞘非彼“劍鞘”,李治問的是褚遂良的忠誠。
如意搖頭道:“陛下,褚遂良執迷不悟深矣,隻怕是難以悔悟了,不然這一次就應該迷途知返,而不是依舊這麼冥頑不靈,不知悔改。”
李治知道自己貪心了,這一次能解決廢後之事已經不易,收攏皇權之事還要從長計議,尤其是面對自己的舅舅,監國長孫無忌。
廢後之事經過紫宸殿三次議事的決戰,最終在李績的鼎力支持下,在李治先輸兩局的情況下艱難逆轉勝利,算是李治第一次正面赢了監國長孫無忌。
隻是這一次李治赢得很是蹊跷,尤其是消息傳到王皇後的耳中的時候,王皇後連聲道:“不可能,這不可能,我已經把真相告訴了長孫無忌,他為什麼什麼都不做?難道他願意把皇後之位拱手于人嗎?難道他不知道皇後之位代表着什麼嗎?難道長孫無忌是一個懦夫嗎?他為什麼不和皇帝撕破臉争權奪利鬥個你死我活?這是為什麼啊!”
王皇後把自己和長孫德妃不能懷孕的真相告訴長孫無忌就是想要長孫無忌和李治能自相殘殺,結果長孫無忌什麼都不做?可謂是束手就擒,這讓王皇後怎麼信?
不隻是王皇後不信,長孫德妃一樣不信,在知道自己不能懷孕之後德妃對李治心中一樣有恨,她希望長孫無忌能為自己出氣,最好是強制勒令李治讓自己懷孕,可是德妃什麼都沒有等到,隻等到了紫宸殿議事通過廢後之事的結果,這時候不能懷孕的王皇後就是德妃的同病相憐之人,既然王皇後都不能繼續做皇後,那自己就更加沒希望了,因此德妃很失望,在德妃心中這件事還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