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妃娘娘?
蕭淑妃一愣,賢妃娘娘不就是武如意嗎?所以武如意那個賤人要做新皇後了?蕭淑妃聽了這句話反而不鬧了,而是頹然的跌坐在地上。
武如意是蕭淑妃多年的宿敵,二人從進宮做小宮女開始就因為誤會成為了對手,蕭淑妃從來也沒有看得上武如意這個出身小門小戶的武如意,期間武如意曾經“蓄謀”想要搶奪過蕭未央上台跳舞的機會,而最後如意卻是得以留在宮中做了先帝的才人,蕭未央被送出宮嫁給了不起眼的晉王李治,這是蕭未央輸給了如意,尤其是李治成為太子以後,蕭未央以為自己有了揚眉吐氣的實力,所以在見到如意的時候趾高氣揚,沒想到卻遇到了和如意一起的充容徐慧,二人作為先帝的妃嫔又是對蕭未央一陣羞辱,這都是蕭未央對如意心中的恨,不然她也不會在先帝駕崩,如意栖身感業寺的時候報複她。
可是蕭未央沒有想到如意還有重新回宮的那一天,蕭未央不會認為如意回宮是因為她逼迫楊氏被趕出武家之後如意對她的回擊,隻認為是如意居心叵測,一心想要賣弄美人計,想要攀附皇上,就是想要和自己争搶皇恩,就像十幾年前一樣,如意也是這麼和她搶的,所以在蕭未央的眼裡如意一直都是那個想要搶自己東西的人,甚至比王婠更加卑鄙,王婠搶她的東西是因為王婠出身名門望族,王婠比自己更配,武如意呢?出身還不如自己的卑賤之人,憑什麼搶自己的東西?
但是現在武如意卻要做皇後了,蕭未央頓時心如死灰,王婠是她的宿敵,那武如意就是她的死敵,這就是王皇後的目的,看看你蕭未央在知道新皇後是武如意之後還想不想苟活下去。
在李義府和許敬宗調查清楚之後,李治馬上就在朝議上讓他們說明了此事,朝臣們才知道了王皇後的真面目,不但謀害皇子公主,還追殺過武賢妃,當初對西突厥一戰王文度矯诏也是出自王皇後密信,緻使唐軍功敗垂成,這才明白了李治為什麼要換後,于是齊聲道“皇上英明”,這也讓很多本來對李治廢後不滿的隴西世族聞聽之後也放下了些許心中對李治的成見,因為做出這些事的王皇後被廢就是咎由自取,反而對于長孫無忌反對廢後之事開始有微詞,不然褚遂良也不會被貶了。
于是李治正式下廢後诏書:“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鸩毒,迫害皇子,公主,陷害皇上劉賢妃,緻其被冤殺,其心歹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配嶺南。”
王皇後和蕭淑妃接到廢後诏書後并沒有什麼意外,她們在李義府重審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會有怎樣的下場,隻是坦蕩歸坦蕩,二人從小養尊處優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罪妃。
本來按照律令罪妃會被流放到掖庭,就像太宗皇帝的陰德妃,在其子齊王李佑謀逆之後陰德妃自囚掖庭謝罪,廢後诏書中卻沒有王皇後和蕭淑妃的去處,隻是被關到了宮内的别苑,不知這是皇上的意思還是誰的安排。
王皇後和蕭淑妃在去往别苑之後又相聚在了一起,她們沒想到二人作為明争暗鬥多年的宿敵,居然還有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一天,遙想當年當年二人在同一個屋檐下還是在太子府時期,王婠還是太子妃,蕭未央是太子良娣,二人争寵争寵,到頭來争出一個廢為庶人,自己一輩子争來争去,最後争了一個同歸于盡,這是何其可笑,何其可悲?
此時蕭未央看着王婠也沒有了之前想要怒罵,甚至動手毆打她的心,兩個人看着彼此都是無話可說,哀莫大于心死。
彼時王皇後父親王仁佑已經去世,但也被去除了之前的所有稱号,因為王皇後的身份,王仁佑被冊封為魏國公,王皇後的母親柳氏被封為魏國夫人,現在一并收回。
更加倒黴的是王皇後的舅舅柳奭,因為王皇後的緣故柳奭被封為中書令,中樞七相之一,在安思定公主被害之後柳奭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這是王皇後所為,但他還是有這樣的預感,為了不被王皇後牽連柳奭就自請辭去了相位,沒想到王皇後還能做出更加瘋狂的事,謀害皇子李弘,現在事發王皇後被廢,這是柳奭沒有想到的事,在柳奭心裡即使王皇後做的再不好,頂多是不受寵,隻要有長孫無忌在就肯定不會被廢,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柳奭在王皇後為後時對王婠所做之事多有參與,所以柳奭也受到了廢後的波及,被貶為遂州刺史,這就是王皇後坑舅,
王皇後和蕭淑妃的親屬以前有多少人雞犬升天,現在就有多少人樹倒猢狲散。
在李治名正言順的廢後之後,那就需要有新皇後上位,這就是廢王立武,雖然是一句話,卻是兩件事,現在皇後即廢,馬上就有朝臣開始提出立後之事,廢後立後本就是前後之事,本來上一次朝會就該說出這件事,隻是當時李義府站出來說為劉賢妃平反昭雪之事,耽誤了一時片刻,現在萬事俱備,隻欠有朝臣站出來号召立後之事,至于立後人選,在廢後之前大家就已經知曉,所以馬上就有浩浩蕩蕩的朝臣站出來表示有生養皇子的武賢妃娘娘對于皇後之位是實至名歸,新皇後娘娘當為武賢妃接任。
然後就是朝臣們表示支持武賢妃娘娘上位。
于是在“廢後”诏書的五天後李治下“立後”诏書: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以往才行,選入□□,譽重椒闱,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後。《立武昭儀(劇情賢妃)為皇後诏》
這是一篇李治親自為自己的新皇後手書的诏書,其中些許内容對武氏極盡之美譽,也算是為新皇後正名,大意武氏門勳卓著,并不是門第平平,如意在先帝時也是優秀後宮妃嫔的代表,所以先帝就把她賞賜給了朕。
這是李治對如意進宮前一首《如意娘》的回報,如意在進宮前曾經為李治贈詩一首: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如意贈之以詩,李治報之以皇後之位。
而對于如意,在這封诏書之後她就會是實至名歸的大唐皇後娘娘,從現在開始就要母儀天下,這一年,如意不過才三十一歲,而此時距她走出感業寺的殿門那一天不過四年多的時間,但距離她初次進宮的時間,是從十三歲開始,已經十八年,隻是十八年前進宮時如意又何曾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皇後?她不是帶着金手指的穿越者,她到現在依舊是一個“尋常”的女人,這個時候的李治二十七歲。
十八年的時間她從一個出身低微,小門小戶的小宮女一直走到了今天後宮的至高位,這是先帝是京兆韋氏的韋貴妃,出身尊貴的楊淑妃,家族功勳的陰德妃可望而不可即的地位,也是出身名門望族并州王氏的王皇後和蘭陵蕭氏蕭淑妃一直争搶的位子,現在卻是被如意得到。
如意和王皇後,一個出身并州的女兒,打敗了另一個出身并州的女兒,最終得到皇後之位,這是兩個并州女子的争鬥。
而李治這個晉王也曾經是并州都督,他的命運交叉的是兩個并州的女人,而大唐的龍興之地也是并州(晉祠):大唐的唐來源就是李淵的封國号為唐,也就是并州(太原),這才有了後來的晉陽起兵,這就是曆史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