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203章 解外患新皇後上表 現内憂武家多卑鄙

第203章 解外患新皇後上表 現内憂武家多卑鄙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有了李治親自手書的立後诏書之後,這也就意味着立武賢妃為後之事再無變數,武賢妃也就成了武皇後,就是後世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武後,武則天。

這時候的如意自然還沒有後來登基做女皇的威武霸氣,有王皇後被廢黜的教訓在前,如意這個新皇後心中并沒有多少得意。

一則是這個皇後之位來之不易,如意回想自己這一路走來,從她進宮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韋貴妃和陰德妃競争長孫無忌薨逝後空出的皇後之位,如意以及一衆進宮的小宮女都身不由己的成為了兩位娘娘明争暗鬥的棋子,也是在那個時候如意無意間就被牽扯進韋瑤陷害蕭未央的陰謀中,險些被趕出宮,這是如意進宮之後的第一課。

然後自己從蝗災事件到出使高句麗,再到感業寺再進宮廷,生了李弘,懷着安思定公主再次走上逃亡之路,好不容易又回宮緊接着就是安思定公主被害,李弘福大命大死裡逃生,再然後跟長孫無忌鬥智鬥勇,這才有現在的皇後之位,所以這個位置對如意來說來之不易。

想到這些如意哪還有得意的心情,皇後之位固然尊貴,固然讓人豔羨,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個重很可能就是生命之重,如意現在也明白了太宗皇帝為什麼時常不快樂的原因:在玄武門之變後,太宗皇帝需要和自己的妻子長孫皇後解釋自己的被逼無奈,所有長孫皇後為他修建了長安城觀音寺,為太宗皇帝排憂(前面有說過觀音寺的由來典故);長孫皇後薨逝,朝臣的眼睛都在盯着空出來的皇後之位,太宗皇帝就連修一個思念長孫皇後的園子都不行,大臣們的谏言逼着太宗皇帝望陵毀觀;太宗皇帝在自己的女兒高陽公主哭着求自己不要讓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的時候,太宗皇帝隻能對自己最鐘愛的女兒表示無能為力;在廢太子李承乾對自己的父皇哭訴自己謀逆的不得已的時候,那時候的太宗皇帝不再是天下的皇帝,也隻是一個不想兒子走自己老路的愧對兒子的老父親,所以李承乾即使是謀逆太宗皇帝也要保住兒子的性命,這都是太宗皇帝作為皇帝難言的苦楚。

來之不易,也不必得意。

而且這麼多年的宮廷生活也告訴如意一個道理,來之不易,坐之更不易,不信就看王皇後,和蕭未央鬥了這麼多年,防人就和防賊一樣,從王皇後的角度出發,不管是“引狼入室”找自己進宮,還是收劉賢妃之子李忠為嫡子坐太子,還是密通蕭未央追殺自己,後來又是嫁禍劉賢妃,用巫蠱之術謀害安思定公主和李弘,王皇後做這麼多圖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坐穩自己的皇後之位嗎?最終也多行不義必自斃。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現在如意成了武皇後她也理解了王婠曾經的那些做法,處處有了危機感,她不隻要坐上皇後之位,還要坐穩皇後之位,所以在李義府來問她王皇後有沒有同黨的時候,如意明知道王皇後背後是長孫無忌,可她還是選擇了按照王皇後的口供來,在如意眼裡褚遂良已經為此時擔責,自己沒有必要,其實也沒有能力追責到長孫無忌身上。

不但如此,這一次因為廢後之事李治和長孫無忌之間的關系有了間隙和分歧,而長孫無忌現在還是監國,朝堂還是隴西世族的天下,李治現在要做的是修複和長孫無忌的關系,而不是徹底鬧崩,不然這對李治還是自己這個新皇後都不是好事,這就是新皇後也有自己的内憂外患。

于是如意在封後诏書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表李治,如意上表道:“陛下前以妾為宸妃,侍中韓瑗大人和中書令來濟大人面折庭争,此既事之極難,豈非神情為國?臣妾乞陛下對二位大人褒賞。”

這是如意對老臣們的示好。

以前的中樞七相在褚遂良被貶潭州後就成了現在的中樞六相,除了還政于朝的李績是明白的站在李治一方,其餘幾人都或多或少的受長孫無忌的影響,但在廢後事件中崔敦禮和于志甯保持了中立,韓瑗和來濟則是和褚遂良一樣明确的反對廢後,現在褚遂良被貶,李治卻反而誇贊起韓瑗和來濟在當初反對冊封武昭儀為宸妃時的“忠心”,表揚他們當初的反對是對的?尤其這個提議是他們反對的武賢妃提的。

在李治拿着武皇後的上表展示給老臣們看的時候,這些老臣們自然明白武皇後此舉的想法,貶褚遂良是示威,褒自己就是示好,這是在用皇上和皇後的臉面承認自己錯誤的方式證明韓瑗和來濟當初做得對,這樣的褒獎韓瑗和來濟接不接?

不止如此,中樞六相中的其他幾人也是各有獎賞,長孫無忌,崔敦禮,于志甯,李績,都在獎賞之列,在這上面李治做到了雨露均沾,而不是厚此薄彼。

武皇後親自上表皇上嘉獎曾經反對自己的人?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李治和長孫無忌,因為有多少尋常人會在做了皇後後不是得意忘形,一朝得勢,睚眦必報,而是能冷靜地思考問題?還褒獎自己的敵人?武皇後就能做到!試問這是何等的胸襟?

李治在剛聽說如意的這個想法的時候也是意外,但如意一句:“立後之争本是皇上和諸位大人的一時意氣之争,而不是立場之争,不管是皇上還是諸位大人都是為了大唐社稷着想,難道這天下大唐還大不過幾人的個人意氣嗎?不必因為個人的意氣導緻皇上和朝臣的分歧,因私廢公,君臣不和這與國不利,還有就是幾位大人都是先帝留給皇上的老臣,尤其是長孫監國更是皇上的舅舅,從輩分來說皇上也是晚輩,其中有了誤會皇上作為晚輩先認錯又有何難?就算是先帝在位的時候也不是沒有認錯過,皇上現在這麼做也隻是效仿先帝罷了,不過既然臣妾是症結所在,那這件事就由臣妾提起,也算是證明皇上立的皇後不是昏聩之人。”

如意一番話說的妥當,實際上李治不是傻子,他自己也在擔心會不會因為廢後之争影響他和幾位中樞老臣的關系,尤其是舅舅長孫無忌,這一次的廢後之争的确損害了雙方各自的顔面,李治作為皇帝不想示弱,所以他一直都沒有辦法,現在恰好如意上表褒獎幾人,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君臣之間的矛盾。

有時候事情的解決就是需要一個簡單的台階。

在武皇後上表表示嘉獎幾位老臣之後,因為廢後折損顔面的長孫無忌等人也就借坡下驢,現在武皇後已成不可改變的事實,他們沒必要再抓着這件事不放,實際上一衆老臣也是被逼無奈,一個女人尚且有這樣的胸襟放下成見率先認錯,長孫無忌等人難道還不如一個女人嗎?如果這樣的話那就是皇後稱職,自己這些中樞大臣反而不稱職了,反而證明廢王立武是中樞老臣們的錯,所以皇後示弱他們必須接着,老臣們又見識了武皇後的另一面,這個女人不隻膽大妄為的敢在紫宸殿偷聽中樞大臣議事,和褚遂良硬碰硬的唇槍舌戰,還會現在的以柔克剛。

這樣這一次因為廢後引發的君臣矛盾就被如意用犧牲自己的辦法收拾了殘局,犧牲她一人即保全了李治皇帝的顔面,又彌補了一衆老臣的顔面,這麼一看倒還真有幾分長孫皇後的風采,衆所周知長孫皇後當年經常調和朝臣和太宗皇帝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的就是替魏征在禦前說好話。

在解決了老臣和李治的矛盾之後如意并沒有高枕無憂,所謂内憂外患,老臣們隻是她作為皇後的外患,她眼下還有内憂,那就是武家之事。

對于武家如意可謂是即怨又恨,雖然她也姓武,但整個武家就像是她的仇人一般,除了父親武士彟,如意在武家沒有遇到一個好人,可以說如意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還要好好感謝武家對她的“逼迫”。

在武家姐妹還年幼的時候武士彟就去世,然後不管是武母楊氏還是武家姐妹在武家的并州族地一開始受到的就是無休止的吸血,武家兄弟盤剝完了武士彟留給楊氏母女幾人的所有财物,最終還把母女幾人趕出了武家。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