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220章 垂垂老矣監國沉默 隴西世族裂隙隐生

第220章 垂垂老矣監國沉默 隴西世族裂隙隐生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後世有一句比較著名的歌詞:不該沉默時沉默,該勇敢時軟弱,這就是長孫監國眼下最真實的寫照。

沒人能知道現在站在文武百官最上首的,作為隴西世族魁首的,執掌大唐朝堂多年的監國長孫無忌大人現在心中在想些什麼。

在大唐朝堂,長孫無忌無疑是最特别的那個人,他是從大唐建國就立下汗馬功勞的三朝老臣,他是太宗皇帝從起兵到發動玄武門之變到坐上皇位的肱股之臣,他是一代賢後長孫皇後的親哥哥,他是李治的親舅舅,他是太宗皇帝臨死前為李治安排好的托孤之臣,所以他成了大唐的監國,成了隴西世族的領軍人。

可就是這樣一個領軍人在武皇後擅殺王皇後之後,隴西世族聯合世家向李治發難的時候,要為世家女讨回公道的時候,這種逼宮的緊要時刻,需要長孫無忌站出來扛大旗的時候,長孫無忌不知緣由的猶豫了。

長孫無忌在衆多朝臣期待的目光下巋然不動,這讓很多朝臣慌了心神。

逼宮這種事一定需要一個份量足夠的領頭人,不然就隻是一群散兵遊勇,而整個朝堂能做這個領頭人的隻有長孫無忌,而他們逼宮的目的,雖然韓瑗等人口口聲聲的喊着要廢黜武皇後,可是他們都知道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武皇後這麼容易就被廢黜,那當初武皇後就沒有機會登上皇後之位,所以他們追求的也不是廢黜武皇後,而是給武皇後一定的懲罰。

大臣們深刻的明白求其上者得其中,廢黜隻是名義,此消彼長,武皇後被打擊,那長孫德妃就是得勢,這樣武皇後在後宮就是隻有皇後之名,沒有皇後之實,再說了,就算老臣們想要逼宮李治廢黜武皇後,李治也是和以前一樣沒有還手之力,現在李義府,許敬宗可都是李治的近臣,此外也有宗室宗親做助力,更重要的是還有司空李績做定海神針,廢黜武皇後倒不如一次沉重打擊來的實在。

可是這麼明白的道理這時候卻少了長孫無忌的配合,就像是菜都準備好了,主客卻沒來,那這算什麼宴?所有人看着長孫無忌的背影,就像過去無數次那樣。

朝臣們最熟悉兩樣東西,一樣是李治的臉,因為李治需要一直面對他們,另一樣是長孫無忌的背影,因為長孫無忌始終站在百官的最上首,大家隻能看到他的背影。

在朝臣眼中監國的背影與之前無數次并沒有什麼不同,可是這時候卻也有了一絲的陌生,多了一些老态,以及些許懷疑。

長孫無忌自然不是不明白朝臣們的意思,也知道朝臣們的心思,長孫德妃能夠得勢對長孫家自然也是好的,按照正常的邏輯長孫無忌現在就是應該站出來和朝臣麼站在一起,以前長孫無忌已經這樣做過很多次,否決過很多李治想要一意孤行的事,這是他作為太宗皇帝遺命輔政大臣的使命,可是這一次長孫無忌有了猶豫,臉上有了身後的朝臣們看不到的掙紮。

因為李治給了他兩幅字,一為忠臣,一為忠誠,就這四個字讓長孫無忌這個三朝的老臣陷入了茫然,陷入了掙紮。

長孫無忌的掙紮站在他後面的朝臣看不到,但卻有人能感受得到,特别是韓瑗和來濟等人,他們了解長孫無忌,似乎從很早已經長孫無忌就發生了變化,武如意成為武昭儀,武昭儀成了武賢妃,武賢妃成了武皇後,這些事哪一次不是在争議中發展,可是這些事依舊發生,之前還有褚遂良在前面抗争,長孫無忌的變化還不太明顯,可是長孫無忌目睹褚遂良被貶,目睹武皇後上位,他的立場沒有了之前的堅定,所以韓瑗不明白長孫無忌到底在想些什麼,是想置身事外嗎?他眼中已經不可抑制的看着長孫無忌失望。

人是被情緒控制的生物,人也沒有上帝視角,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是錯,長孫無忌是人,世間難得兩全法,你需要取舍,需要抉擇,所以人會掙紮,長孫無忌也會掙紮。

隻是長孫無忌忘了一句話,沉默也是一種态度,前一段時間他在韓瑗請赦褚遂良的時候保持了沉默,這讓李治結合德妃請赦王皇後的事認為他是背後的預謀者,這就得罪了李治,送給了他兩幅字,現在武皇後擅殺王皇後,隴西世族想要逼宮李治,這時候長孫無忌又保持了沉默......

這就是長孫監國不該沉默時沉默,該勇敢時軟弱。

結果就是李治對他誤會,韓瑗等人對他失望,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隴西世族的心裡已經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沒有了長孫無忌做領頭人此刻站出來逼宮的朝臣就是一盤散沙,他們能谏言廢黜武皇後那自然就有人反對廢黜武皇後,李義府和許敬宗等人就開始站出來唇槍舌戰,可是朝議的結果還是李治來決定。

最終李治道:“武皇後奉诏行事,何錯之有?”

不就如此,李治還以武皇後被冊封為皇後娘娘之後一直蝸居在自己的蓬萊殿,這還是她做武昭儀的時候修建的殿閣,現在還住在蓬萊殿就與禮制不合,李治大手一揮,命令武皇後以後要搬到立政殿做寝宮。

立政殿?武皇後以後的寝宮?

王皇後做皇後的時候有自己的鳳儀宮,蕭淑妃做淑妃的時候有自己的未央宮,武皇後就隻是自己做昭儀時的蓬萊殿,這的确說不過去,可是李治在朝臣逼宮他的時候不但沒有懲治武皇後擅殺王皇後和蕭淑妃之事,還給武皇後換了寝宮,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李治對武皇後的支持。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立政殿在大明宮裡面并不是什麼無名之輩,因為它的上一任主人很出名,是長孫皇後,立政殿上一次做寝宮的時候是太宗皇帝的長孫皇後的寝宮,也就是李治生母長孫皇後,這就很有象征意義。

在長孫皇後多年前薨逝後,也就是武如意進宮的前一年,長孫皇後薨逝,到現在二十年的時間,太宗朝十三年,李治朝七年,立政殿也就閑置了二十年,太宗皇帝時有人無時無刻不想要入主立政殿,韋貴妃和陰德妃都有這個想法,可惜太宗皇帝一直都沒有立後,立政殿也就沒有新的主人。

李治繼位後新人新氣象,王皇後也就興建了自己的鳳儀宮,沒敢奢望自己能去立政殿,可是現在李治卻把武皇後送進了立政殿,這是代表在李治的心裡武皇後已經可以和自己的娘,鼎鼎大名的一代賢後相提并論了?

如果說李治為武皇後更換寝宮是支持,那他把武皇後送進立政殿就是無可置疑的鼎力支持,是對想要罷黜武皇後的老臣們的狠狠回擊,這樣的決心不容置疑。

沒人能預料到事情會以這樣的方式結尾,禦史大夫王義方彈劾李義府擅殺大理寺六品大理寺丞,結果沒有證據被李治貶去了萊州做戶籍辦主人,韓瑗等人彈劾武皇後擅殺王皇後和蕭淑妃二人,結果武皇後被李治送進了曾經長孫皇後的立政殿,這就是皇帝和老臣們南轅北轍的争議。

這時候有一個人就顯得尤為刺眼,那就是從始至終保持沉默的長孫監國,如果有他站出來和老臣們一起逼宮李治,李治不會這麼肆意妄為,這一進一退間結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長孫無忌本人也沒想到李治會把立政殿送給武皇後,現在他又有些後悔自己剛剛沒有站出來,現在李治話已經說出來,長孫無忌再站出來也已經無濟于事,這就是不該沉默時沉默,該勇敢時軟弱,這首歌的名字是可惜沒如果,長孫無忌也沒有如果。

韓瑗更是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他是請赦褚遂良的發起人,是彈劾李義府的謀劃人,是廢黜武皇後的首倡人,結果一事無成,這可是讓這位老臣顔面掃地,他為官多年,何曾這樣被皇帝否決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