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娘娘的姐姐,武皇後做了皇後之後被冊封為韓國夫人的一品诰命,長久以來不存在大家的視野當中,一直默默無聞的一個女人:武順,和皇上有染?這個消息産生之後便以極快的速度席卷大唐的朝野,如果不是這個消息的出現,朝野很多人都不知道武順是誰。
在人們的曆史傳承中有一類史的生命力曆久彌堅,經久不衰,那就是豔情史,也可以稱為壞女人和壞男人史,這些女人的名聲流傳盛廣,甚至要遠遠超出好女人的名聲,比如成語助纣為虐的蘇妲己和商纣王,比如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和周幽王,比如高陽公主和辯機和尚,他們的故事千年之後依舊廣為流傳,甚至在三十六計中都專門有關于女人的一計,就是美人計,比如西施和貂蟬。
對比之下好女人的故事則在流傳度上遜色不少,比如華夏第一位女将軍婦好,這算不算一種劣币驅逐良币?題外話...
現在武皇後和李治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傳言李治和武皇後的姐姐韓國夫人有染,并且這還是武皇後對皇上的美人計,二女共侍一夫,這就是在穢亂後宮,謠言用意可謂險惡。
要說這種事不是不能有,而是有了它不能說,能做也不能說,畢竟事情涉及皇帝和皇後的顔面,别說皇家顔面,就算是普通家庭這種事都要遮掩着來,但現在有人就傳出了這樣的消息。
很明顯這樣的消息一是要損害皇帝和武皇後的顔面,二就是要離間武皇後和皇帝的關系,因為這是美人計。
李治在聽到謠言的時候是有冤難言,自己什麼時候和韓國夫人有染了?可是即使李治尊為皇帝也難以控制謠言的流傳,他總不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誰說這話就殺了誰吧?
可是誰能傳出這樣的謠言呢?
武皇後也在思考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誰,因為姐姐武順雖然被冊封為了韓國夫人,但并不是一個名聲在外的人,并且武順進宮也都是車來車往,很多時間也是在自己的宮裡照看皇子李賢而少出現在人前,外人很顯然很難知道武順的存在。
武皇後嘲笑道:“做事這麼小家子氣,一看就是出自德妃的手筆”。
她很自然的武皇後就想到了長孫德妃,一定是德妃在自己這裡有耳目才知曉了姐姐武順會經常出入自己這裡,就傳出了這樣的謠言,為此武皇後馬上更換了自己宮裡的所有宮女,因為她有更大的秘密絕對不能讓德妃知曉,那就是李賢的出身,這是她到死都不能被旁人知曉的秘密,她不敢大意。
這時候武皇後心中也有一些擔驚受怕,她看到自己的姐姐就會想到自己的兒子李賢,當時她瞞天過海讓姐姐生下了這個意外産生的不應該存在的孩子,這就成了武皇後永遠的破綻。
所以德妃也算是歪打正着,差一點就擊中了武皇後的破綻,她的謠言并不真的隻是謠言,謠言還是說對了一半,韓國夫人的确和皇帝有染,隻是這件事李治自己卻不知道,隻可惜德妃現在隻是把自己當做捏造謠言的人來中傷武皇後,并沒有想到李賢的身上,德妃也不敢這麼想,因為不論是當年的王皇後還是自己,以及後宮這麼多後妃都沒有為李治生子,武順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命?所以德妃壓根就沒有往這個方向想,在她眼裡對武皇後姐妹的絕對不屑,就是連武順懷上李治的孩子這個想法都不能讓武順沾染,在她的想法裡都不能讓武皇後姐妹過得好一點點,以己度人,這也算是思維上的盲區。
生活欺騙了德妃,隻讓她走到了險些成功的這一步。
武皇後一時間更換了所有的宮女這件事也吓壞了新晉的徐賢妃娘娘,因為她知道武皇後要找的洩密的人其實是她,是她早先告訴德妃武皇後的姐姐武順經常在宮裡有一些奇怪,所以德妃現在散布謠言就是在報複她和武皇後了,報複自己的背叛,因此放出這樣的消息想要借武皇後的刀殺了自己,借刀殺人,好在武皇後并不知道這件事,徐賢妃也不在懷疑之列,徐賢妃自然也不會去武皇後面前“自首”,她隻能對此事故作不知,現在的榮華富貴來之不易,徐賢妃怎麼會舍得失去。
可是武皇後就算猜到了謠言是德妃所為也對此無可奈何,頂多是把自己的猜測告訴了李治,讓李治對德妃更加厭惡。
聯系德妃之前做的事李治也認為此事是德妃所報複之舉,但德妃現在已經跟被自己打入冷宮沒什麼區别,僅僅隻剩一個德妃的名聲還是看在長孫無忌的顔面上,李治對她也不能再做什麼懲罰,隻能憤憤的怒罵德妃幾句,心中又多了幾分對長孫無忌的埋怨。
但很快武皇後和李治就知道謠言的事情不是這麼簡單,因為有朝臣開始把謠言拿到了朝議之上。
工部尚書長孫祥和太常寺卿高履行聯袂站出來說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皇上不可對流言之事視若無睹,不然任由他人非議皇上和皇後娘娘,這是對皇家顔面的蒙羞。
二人所言有理,隻是這件事由他們二人說出李治心中有一些疑惑,要知道這二人一個是長孫無忌的堂兄弟,一個是表兄弟,這二人站出來讓人很難不懷疑背後是不是長孫無忌的安排,再加上李治之前懷疑德妃是謠言的幕後黑手,所以現在二人站出來是不是在賊喊捉賊?
長孫無忌此時也在皺着眉頭看向二人,因為他對此事一無所知,所以隻能是二人自作主張這麼做,但這樣的事長孫無忌就算自己說出來誰又會信?長孫家的人不聽長孫無忌的話?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長孫無忌對此不能自證清白,長孫祥和高履行二人自然也不會自曝家醜,他們還指望借着長孫無忌的名聲狐假虎威呢,現在還不是跟長孫無忌一刀兩斷劃清界限的時候。
李治聞言讓二人說說看法。
長孫祥道:“皇上,所謂謠言并不一定就是空穴來風。”
長孫祥一張嘴就差點把李治氣瘋,也麼叫不是空穴來風,難不成自己做沒做過這種事自己還能不知道?長孫祥這是冤枉人冤枉到自己頭上了?
好在長孫祥還算伶俐,也有可能是故意這麼說,看李治神色不對馬上改口道:“皇上,不是臣要這麼說,是臣站在聽流言的人的角度這麼說,皇上說是不是這個理?所以臣才會說人言可畏。”
長孫祥這麼一說李治才消了一點氣,問道:“然後呢?”
長孫祥接着說道:“流言這種事皇上又不能自證清白,可是如果放任流言不管那皇上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不知皇上可認為臣說的是不是這個道理。”
長孫祥說的有理,這種豔情李治怎麼自證清白?李治也不想繼續蒙受不白之冤,李治點頭表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