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山石岩縫攀着朵瑤草迎風招搖,抖落一串細碎晨露。
駱美甯睨着溪畔譚邊供浣衣的平潤巨石,遲疑久久不曾伸手。
石下的水深邃寒涼,潭心若眼,望不見底。
餘光中,一張滿褶且幹癟的老頭臉将将浮于水面,身軀隐沒潭中,他似知她能目視鬼怪,偏頭朝向她,那類似蓮房花托般的唇兀地張開,露出黃白光秃的牙龂①。
駱美甯喉頭憑空一滾,後頸涼風飕飕過。
這張臉與大殿裡高懸的工筆畫像幾乎不差——據傳,祖師觀裡有位得道大能,說什麼開棺不見尊體,即随煙氣上下而升仙。
皆為訛傳,分明是修仙不得反成鬼怪。
踱過小路,後至潭水邊的伊三水撩起衣擺,利落屈身,将衣物扔在漿洗石面上。
伊三水比她早來觀中,二人都是未曾與那姓黃的假道士成親圓房過的。
現如今,那假道士受人之托出了山坳,留守觀中的一衆妻妾便将她二人當作童子、丫鬟來使喚:天未亮就得起床祈禱課誦、清潔大殿、洗衣燒飯;夜黑透還需出壇祭孤、打掃庭院、除草拾柴......
駱美甯是穿越來的,她哪裡會信什麼教?
那麼多書,她偏偏在慘遭意外後變成了本靈異江湖文的女配,随時都有性命之憂:原主身懷一雙傳聞中的‘陰陽眼’,周遭群狼環伺,山門師長衆,僅有師兄一人待她真誠。
而自原書女主尋仇上山,掀起一陣血雨腥風,作為男主的師兄與女主虐-戀情深,數次出生入死,哪裡還有時間管顧她這個師妹。
最後,原主遭師叔賣出、幾經易手,最後被昏庸皇帝身邊親信的陰毒宦官下令剜去雙目,陰陽眼練成‘仙丹’,原主亦郁郁而終。
因與她同名,駱美甯将故事記得分明:那陰陽異眼的秘密必然随着女主複仇深入而暴露,與其去摻和那些令她胃疼的愛恨糾葛,不如徹底離去,自求生路。
此前十年,她蟄伏于萬仞山門學了些拳腳功夫,而在倉兜坳祖師觀觀主黃道士拜谒之時成功搭上這第一艘順風船。
要知道,原著有言:道士雖假,觀中寶貝卻真:其内藏有一鏡可通陰陽,與她的陰陽眼有同效,名曰鬼神鑒。
鬼神鑒中隻識鬼神,照人卻模糊,便被不識貨的黃假道擱在廚房竈神像邊,糟蹋好物。
若能盜取此寶,恰能掩蓋陰陽眼之秘。
......
皂角令潭面漾出些泡兒,殿裡的香灰粘在白寝衣上,不知要蕩滌幾次才能幹淨。
潭中老頭招惹駱美甯不成,往水光中一鑽,沒了身影。
“三水姐姐。”駱美甯輕喚她名。
伊三水不能再好了,是個踏實肯幹的,在觀中總是與她搶活做,還從不嚼人舌根;可憐她個窈窕嬌嫩的淑女,落得兩手厚繭,粗粝得很。
伊三水果真回道,“你去歇息吧,此處有我便可。”
說罷,又将那些飄在潭上的衣物攏在身前,掄起搗衣杵便砸。
駱美甯躬身觑見她面色尋常,真像是心甘情願。
聽觀中那幾位‘夫人’的閑言碎語,伊三水是因家鄉鬧幹旱、連日吃不到頓飽飯才一路南下逃難,若不是憑着恁好的皮囊被貪色道士帶回觀中,往後隻怕得靠皮肉為生了。
駱美甯可憐她身世,更可憐她什麼事兒都同自己搶着做,正啟唇欲講些什麼話,便有人尋來,攪碎清淨。
“童奶奶叫你們往正殿去。”那道士的幺老婆還年少,稱他正房為奶奶。
小姑娘嗓音清脆卻滿滿倨傲,“若是遲了半步,少不得怪罪。”
駱美甯隻晃了她一眼,卻被那小姑娘瞪道,“看什麼看,還不快去?”
伊三水用搗衣杵撈了潭中飄着的衣服擱在浣衣石上,也不說話,悶不吭聲地離開。
駱美甯慢了一步,恰走在幺老婆身前,又聽得一頓好損。
祖師觀内大殿居正中,童雅芝坐在偏門邊的花梨木椅上,雙手攏于袖中,面色不愉。
說這觀也稀奇,大殿不設三清,供着法相威嚴的天、地、水三官大帝,供桌上的三牲五果被袅袅煙氣包裹着,隔甚遠都能嗅到味兒。
而那高懸梁下的工筆畫像兀地動了,駱美甯見老頭眨眼,一身癟皮子于畫布中鼓脹起來,飄飄忽忽落地,繞着貢品轉圈。
祖師觀内貢三官,村中黎庶②養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