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與死對頭相看兩厭後 > 第3章 第3章

第3章 第3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蕭嬌活了十六年,向來是别人為她的事着急奔走,她自己真正着急的次數,不過兩回。其一是十年前初聞阿娘死訊的時候,再一回就是今日吉宇玉镯不見。關于這隻玉镯的來曆,倒有一番傳奇。

當年,盛元帝初下江南創業,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彼時,南地各州勢力割據,諸侯世家或野心勃勃,或閉城自守,少有擁趸者,面對此種困境,元帝率親衛下九州,最遠到達甯州晉甯,廣交南地世族,這才慢慢獲得支持。然南地與北地不同,南地各郡大多氣候濕熱,水澤漫湧,蟻蟲肆虐,據說元帝自甯州返回後,大約是水土不服,不久身體便有恙,很快頭痛難耐,藥石難治。

正當群臣束手無策時,有個叫蕭道的荊楚小官進言,說巫山山腳,有個名曰河洌的苗蠻村寨,這村寨四面環水,終年有霧,外人很難進入。後來有個打漁人不慎誤入村寨,他回來後便對周圍人說起這一段經曆。原來河洌在苗語中是無病之義,在這裡生活的苗人一生無病無災,上到耄耋老翁,下到黃口稚童,每一個人都精神矍铄,恬然自足。漁民困惑,苗人告訴他,這是巫山神保佑,賜予他們也母。他們帶他來到巫水邊,漁人這才發現,原來環繞村寨的水底,有一種泛着金色光芒的玉石。這種玉石,也就是苗人口中的也母,有驅邪祛病的功效。

這一隐秘不久便被更多人所知,之後不斷有人潛入苗寨,試圖偷取水中玉石。然而,奇怪的事發生了,這些被偷出的也母,并沒有如人預期的那樣治病驅痛,平凡得如普通頑石,連光芒也黯淡下去。這樁異聞最終傳到當地一世族耳中,世族族長正患奇疾,藥石罔顧,聽聞後親自率領家臣帶着牛羊布匹前往,苗人最終被族長誠心感動,取出也母石,治好了族長疾患。原來,也母石雖有奇幻的功效,但外人用之無用,隻有最聖潔的苗女乞拜山神後,用巫水浸泡也母石,這種也母石才能驅邪祛病。換言之,隻有苗人才能使用這種玉石治病。

但是,苗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一次善心之舉,最終給族人帶來滅頂之災。至此之後,不斷有苗人失蹤、死亡,曾經避世的桃源再也不複平和安甯。苗人無法,隻得舉族遷移,自此過着東躲西藏的日子。

故事說到末尾,蕭道獻計于元帝,曰,既然苗人有至寶可驅邪祛病,不妨發布一道诏令,納苗女為妃,并派精銳軍駐守巫山外圍,若有人妄闖村寨,即刻誅殺,以護苗人累世平安。

能獲皇帝庇佑,這對終日惶惶不甯的苗人來說無疑于恩賜,所以,诏令發出後不久,一支護送苗女的隊伍便抵達帝京,與苗女一同到來的,還有一塊裝在錦匣裡的也母石。

元帝兌換了承諾,以淑妃之位冊封苗女,并派親衛三百徹夜守護巫山苗寨,苗女感念聖恩,拿出也母石禱告。在苗女的醫治下,元帝身體逐漸康愈,此後,大盛朝延攬各方名士,吳會風靡,百姓歸心,國力日益強盛。元帝将這一切歸功于苗女及她所帶來的聖石,或許這塊奇幻的玉石真能驅邪祛祟,保佑大盛永世不衰。他将苗女所生之子立為太子,後來太子繼位,便是先帝文宗。

文宗雄才,一生緻力西拓北伐,先後收複失陷的益州、梁州等地,北戎懼怕盛朝軍士的勇猛,至此再不敢南下侵犯。但正是因為常年征戰,暗傷隐疾郁集過多,即便有也母玉石,文宗也不過活了四十多歲,他的子嗣不豐,除了太後謝氏誕下的昌平公主,長成人的僅存宮人生下的一子,取名衛珩,即是今上惠帝。

那塊極富傳奇的也母玉,被文宗賜予昌平公主,昌平命巧匠雕琢,刻畫五彩鸾鳥,最終制成玉镯,在她離開金陵的那天,将之留給了蕭嬌。

吉宇在苗語中是彩鸾的意思,吉宇玉镯正是那塊苗女最初帶來的也母玉石。

如今,這塊傳說中關乎大盛昌榮的玉石不見了,可想而知,蕭嬌的内心是多麼恐慌。

---

車行至龜山,蕭嬌的情緒逐漸平複下來。她想,即便也母玉石真有奇異功用,也最多驅驅邪祟,如果,它真有傳說中安邦定國的效用,當初先帝阿公就不會那麼輕易賜給阿娘了。或許,所謂的安邦玉石,也隻是元帝為了能讓阿公順利繼位故意散播的造勢之語。

想通了這一層,蕭嬌内心僅存的那一點壓力也頓時煙消雲散。

心思空了,身體的異樣便愈發清晰。蕭嬌拂開衣袖,藥膏已經滲透肌膚,但手臂上大小紅團猶在,看上去委實駭人。女兒家愛美,蕭嬌對臂短歎一陣,隻想着快點找到玉镯,好早去皇宮問問禦醫。

兩邊夾道綠樹成蔭,風聲簌簌,鳥鳴啾啾。龜山地處金陵之東,山勢平緩,風景秀緻,山間有一碧湖,清冽澄澈,因形似琵琶,名曰琵琶湖。這裡是世家大族們閑暇時散心之所,除了盧氏别苑,謝氏甯園、庾氏小築也都散布其間。隻是,此地昨日出了命案,此刻再觀車外風景,隻覺陰晦索然。

采薇打着蒲扇,臉上一絲蒼白:“女郎,昨日我們真在此條道上……遇到過闫二娘的表妹……”

蕭嬌一臉茫然,采薇從旁拉出個小櫃子來。裡面劃了幾個格間,分别放置内衫襦裙等衣物,最外的一個小格裡,躺着一支梨花玳瑁钗。

要說蕭嬌,其人是個極驕傲的性子,金陵世家女子,能入她眼的,屈指可數。闫風容的表妹,說實話,在昨日之前,她根本不記得有這号人。

此時見這支發钗,蕭嬌倒想起零星幾個片段。她恍然,難怪昨日闫風容面色不虞,原來她真在之前見過她表妹。

昨日天氣悶熱,車剛駛入龜山,她内衫已濕透,于是不得不暫停休息,又重新梳洗換裝。待整理完畢準備出發時,路旁古樹後忽走出一女子。那女子柳眉細眼,臉龐透着不正常的暈紅,裙擺處污泥點點,發髻上雜草數根,形容十分狼狽。她細聲說,她也是此次盧氏别苑的賓客,方才因尋找幾味草藥才與家人失散,她問蕭嬌可否帶她一程。

平常,蕭嬌對這些女郎都是愛答不理,但那時她也不知怎的忽而同情心發作,就答應了,并讓出一處供她整理衣物。後來,車行至琵琶湖時,那女子說已看到家人。蕭嬌望過去,湖邊槐柳下停着一輛烏木馬車,有侍人牽馬張望,女子謝過蕭嬌後,便徑直上了那輛馬車。

這一段插曲很快過去,蕭嬌一心牽挂着宴席,再也沒留心其他。隻是快要到盧氏别苑時,采薇發現車廂一角躺着一支梨花玳瑁钗。蕭嬌的首飾一般出自宮内,且多以鳳蝶玉石為主,這種形制的發钗不用想定是那女郎整理時落下的。蕭嬌告訴采薇,既然她也要去宴席,等人到了再還她便是。

可沒想到,再次相見,那女子竟跟着闫風容一道,兩人言笑晏晏,關系非常親密。蕭嬌與闫風容有隙,與闫風容相好的女子蕭嬌更不會理睬,何況後面還發生了那一出……最後,梨花玳瑁钗到底也沒還成。

蕭嬌望着發钗,心頭升起一陣怪異感。如今想來,那女子舉止怪異,性情也怯懦,根本不像尋常的世家女,她既然跟闫風容同進同出,極大可能,便是闫風容的表妹。隻是,這發钗到底是死者所有,如今這麼不清不白放在她馬車内,怎麼說都有點膈應。

蕭嬌還沒想好怎樣“毀屍滅迹”,這邊馬車已經停下。外頭侍從高聲報:“郡主,别苑有官兵把守。”

采薇下了車,過會兒回來道是大理寺的人。

又是大理寺……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