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蓮歐娜·曼尼亞是一位意大利籍的資深媒體人兼藝術評論家,現在因為工作原因而長期定居美國紐約,這個全世界藝術家最多,被人戲稱掉一塊磚大概率能砸到一個藝術家的城市。
她今年已經邁入45歲,但光看她保養得體的皮膚狀态以及一頭依舊茂密的深棕色卷發,見到她的人都會誇贊她看上去才三十歲出頭。
費蓮歐娜出生于被稱為華麗之都的意大利托斯卡納區,也因為家庭原因,她幾乎是從小就開始接受藝術文化的熏陶,雖然她的大學并沒有選擇意大利本土的藝術學院,而是選擇了紐約大學的傳媒專業,但她對自己很有自信,有關于藝術這塊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審美,是一點都不遜于那些所謂的專業人士,這也是為什麼她在假期有空的時候偶爾就會去逛展,并且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表關于展覽上展出的藝術品的見解。
不論是雕塑,繪畫,攝影,裝置藝術等,還是各式起源漫長的藝術流派,她都頗有見解,并且評論角度獨特,相比一部分隻叫好不叫衰的同行而言顯得更加真實并且客觀。也正是因為這些,她的Facebook和Twitter私人賬号上,漲了一波藝術愛好者粉絲。而在工作之餘,她也成了紐約出名的藝術評論家。
但是近幾年,費蓮歐娜卻逐漸感到乏味起來,具體表現在她社交媒體上發表的藝評見解更新的頻率肉眼可見地降低了,原因無他,她覺得在這個藝術家遍地開花的城市裡,或者說不僅僅隻是紐約,全美的藝術家和展覽越來越多,卻越來越缺少能讓人第一眼就被驚豔到從而産生情感上的沖擊的作品。
這不能說是純粹藝術手法或是技巧的問題,而是,費蓮歐娜更希望能從作品中看到其中富有靈性的存在,雖然這樣的描述過于抽象生澀難懂,但這确确實實是那些足以傳世的珍貴藝術品所展現給人們的,尤其是畫作。
界定藝術的概念始終是缥缈模糊的,藝術是美,但又不僅僅是美。否則人們為何孜孜不倦地談論着蒙娜麗莎那神秘奇異仿佛真人一樣似變非變的微笑?夜遊者中流動着的靜谧氛圍?那些名家畫筆下的千姿百态?
費蓮歐娜始終這樣認為。
......
然而今天卻有些不同尋常。
費蓮歐娜收到了一封紙質的邀請函。
蓋着火漆印散發着淡淡熏香的銀白色鑲金邊信封之中,打開隻有一張純黑的卡片。
費蓮歐娜抽出那張卡片,看了一眼署名才發現是由昆斯畫廊發出的邀請函。
卡片上印着幾行金邊優雅的花體小字:
【親愛的曼尼亞女士:
您是否造訪過夢中的居屋?
正如詩人所說,世界上住的人都是熟睡之人,他們夢見自己活着,卻已然死去。
人們沉睡,人們逃離,人們在颠倒錯亂的幻夢中迷失。
因此,我們誠邀您穿過一場清醒的夢境,走入古老的群星之地,一瞥世界表皮之下的世界。】
-來自「守夢人」的邀請-
-Queens Gallery敬上-
最後一欄的漂亮花體字标注着【入夢時間:20XX年4月8号】以及展覽地點。
竟然就是後天。
老實說,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畫廊基于環保理念都采用的是電子郵件邀請函的形式邀請客人觀展,而傳統紙質的觀展邀請函并不是沒有,隻是這幾年相對稀少。但不得不說,時隔這麼久收到一封這樣精美的邀請函,她确實感受到了久違的儀式感。
比起邀請函花體印刷着的詩意的充滿文學色彩的文案,更吸引費蓮歐娜的其實是落款的邀請人。
守夢人?這又是什麼掙噱頭的主題概念?
費蓮歐娜饒有趣味地思索道。
不過之前紐約也曾有過好些關于夢境的藝術展覽,可以說是各種各樣稀奇的都有,所以她幾乎都能想象得到展出的會是什麼樣的作品,閱展無數的費蓮歐娜并沒有對這個主題燃起太大興趣。
倒不如說是紐約金牌大畫廊之一的昆斯畫廊主辦藝術展的名頭,還更吸引人一些。
費蓮歐娜想了想那天的安排,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參加當天下午的開幕式。隻不過——
她将手中純黑的卡片翻轉過來。
真奇怪,竟然沒有标明展覽和藝術家的名字嗎?她有些訝異。
不過算了,可能是為了保持神秘感吧,這些信息反正到時候到場地就知道了。
費蓮歐娜放下卡片,如是想道。
......
麗貝卡是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一名學生,這學期她的一門選修課老師作業要求調研超過二十個藝術展覽,并整合出一份分析報告。臨近學期末,麗貝卡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指标,但仍然還差幾個展。麗貝卡不想匆匆忙忙随便選展湊數,她的調研報告中的每個展覽都是她精心挑選的且她認為具有獨特價值的。
麗貝卡坐在書桌前,她操縱着鼠标點開社交媒體,從上往下開始浏覽她之前關注過的一些可能有參考意義的藝術愛好者和畫廊官方推文。
她鼠标滾輪不停滾動着,時而點開主頁,快速浏覽着推文中展覽的相關消息,但很快她又不太感興趣地點出主頁繼續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