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韓進是武狀元出身,要知道本朝重文輕武,武狀元竟成了很多走不了文舉的舉子的退路,很多考不中的學子轉向武舉,因為周朝的武舉也以文試為主,主要考得是排兵布陣的兵法,這些對于飽讀詩書的文舉學子來說,簡直是降了十級難度。
這也導緻這些隻會讀書的人中了武舉人之後,其實并沒有實戰經驗,卻被安排在指揮的位置,再加上和士兵相處,可與和文人相處完全不同,很多武舉人進入軍隊後,根本沒有辦法獲取威信,更不要說真的領兵打仗了。
前些年,因為朝廷政策以維護邊境穩定為主,戰事較少,這些武舉人雖說得不到什麼提拔的機會,可好在也不怎麼會暴露缺陷,在自己的位子上,雖說裡外不讨好,可也還算能混口飯吃,可現在皇帝要開始搞事情了,這些武狀元卻恰好被皇帝寄予了厚望。
其中韓進就是被子晝看中的那一個。
武舉人中有不少在這麼些年的任職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要不逐漸擺爛,要不和兵士融為一體。
可這韓進,偏偏就是一直認識不到問題的那種。
他一直認為,武舉人之所以在軍中不受重視,是因為沒有機會施展,他一肚子的兵家道理,沒地方用,故而常常感到郁郁不得志,于是他就将胸中抑郁書寫于詩作中,倒是在文人界收獲了不少美名。
而這些詩作詞作也傳到了皇帝耳朵裡,皇帝一看,這人真是不錯,又有志向,又有學識,可不正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嘛!
于是便任命韓進為統帥,向鮮國出兵,想收複西北邊境上的一小塊失地。
本來嘛,這目标也不是很難不是?畢竟隻是一小塊地,鮮國派去駐守的兵力也不多,他大周朝可是派出了多出三倍的精銳。
這一仗,勢在必得,意在提升士氣,為後續的大面積作戰打個前鋒。
可是,結果叫人難以面對。
這韓進隻會掉書袋,指揮軍隊,三句不離“某聖人說”,下面的兵士先開始還被這一套唬住了,覺得很有道理,可連連敗退後,便認清了此人是個草包,及至最後,韓進已經指揮不動兵士了。
也難怪,都知道跟着這位主是送死,誰還會這麼傻呢?
到最後沒了辦法,韓進還想死撐,不願承認自己已經完全失敗了。
是韓進手下人去信給了安立民,安立民上報後,皇帝也慌了。
此時安立民站出來,正式舉薦了邊回。
此人是個直腸子,闊面圓目,身形高大,一看就是軍中出身。因他的親人幾乎都死于鮮國軍隊手下,故而對鮮國懷着滿腔的仇恨。
他懂兵法,也懂士兵,确實是個合适的領兵人選。
隻是子晝并不喜歡此人,實在過于粗俗,說話不經大腦,上不得台面。
可是此時情勢危急,又是安立民力薦,子晝便也應允了。
邊回率領着一隊精銳人馬趕到,此時韓進已經被敵軍圍困住了,邊回的人馬将敵軍打散,很快便逐一瓦解了。
等到韓進被救出來的時候,他已經處于虛脫的狀态了,多日沒有飲食,再加上精神緊繃,在看到自己人的那一瞬間,腦袋裡的弦突然松了,他也就無力支撐了。
在這次大敗之後,韓進被降職,邊回倒也沒有得到什麼升職,不過他自己倒是滿不在乎,這次終于上陣殺敵了,對他來說已經夠了,他對安立民更是死心塌地了。
要知道,以他的性格,在這個文官當道的時代,幾乎已經被判了死刑,是沒有出頭之日的,是安立民從那麼多兵士中挑出了他,讓他有了報仇雪恨的機會,他已經視安立民為恩人了。
對承簡來說,這次敗仗帶來的好消息,便是皇帝陛下終于消停了一陣,之後幾年,都沒有主動提起向鮮國找茬的事。
“你說咱們這位皇帝陛下還會對鮮國出兵嗎?”妙清摟着小女兒問道。
承簡和妙清已經在鳳凰山三年了,眼見着就要回京述職了,卻遲遲沒有得到京中召回的消息。不過他們倆倒也樂得在這個小地方安穩度日,這三年,可以說是兩人最舒心的三年了。雖說每日沒有什麼軍政大事需要處理,可他們的小日子也是被填得滿滿當當的。照顧兩個孩子,種種花弄弄草,出去郊遊,有時去長林那兒幫忙,或是妙清回去平江小住……可不閑着。
“當然會,他的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且等着吧。”承簡搖搖頭笑道。
“我真不明白,這安穩日子過着不好嗎?”汝惠不理解道。
這幾年,汝惠一直住在妙清這兒,幫着妙清帶孩子,閑下來時,她便撺掇妙清或是長林媳婦兒,和自己一起出去遊玩,倒是比在汪家的時候自在多了,故而根本不想回去。
有的時候,人就是有些神奇的預言能力,承簡說出當然會這句話沒多久,老天就給了子晝一個發兵的機會。
這次是周朝的另一個敵人,夏國主動來犯,意欲拿下邊境一塊綠洲。
這夏國本是個小國,夾在周朝和鮮國之間讨口飯吃,不過這幾年夏國新君登基後,國力日漸強盛,看着周朝兵弱,竟打算趁火打劫,再割周朝一塊肉。
子晝本還在猶豫,是否要主動出兵,可上次出兵的陰影仍萦繞在心中,這下倒好,也沒什麼好猶豫的了,必要向夏國宣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