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正午的陽光從擡起的菱花木窗下進入室内,在光影中飄忽着細小的灰塵,如同舞動的蠅翅。
沙漏靜靜地流,諾大的書齋裡隻有學子們毛筆尖掃過竹簡的細微沙沙聲。
七歲多的周瑜細心地臨摹着蔡邕的書帖。老師三年前被流徙朔方,後徙五原安陽,兩年前他上書自陳,奏其所撰《漢紀》十意并叙說全書的計劃,要求重返東觀,以完成《漢紀》的撰作。次年赦還,但蔡邕擔心仇恨他的宦官們繼續加害,遂避居于吳地。周尚周異都是愛才之人,時常派老宅的家人給蔡家送米送錢,以為接濟之資。蔡邕則把自己的書帖回贈,以供周家子弟練習之選。
耳邊傳來一陣喧嘩聲,伴随着吵鬧和打罵聲。
接着是屋裡小幾翻倒的聲音。還有撕打摔跤的響動。
周瑜頭也不擡,依舊一筆一畫地練習字帖。
\"公瑾!公瑾!你真沉得住氣,你看,他們五個打一個,是不是有失公允?\" 耳邊傳來蔣幹急沖沖地聲音。
周瑜眼皮也沒擡,低哼一聲,手腕也沒顫一下。
忽然“咣”的一聲,一個紅呼呼的東西重重地撞向周瑜。小周瑜畢竟自幼習武,精力雖然都在筆下,耳朵卻仍舊靈敏。敏捷一閃身,那紅色的東西就摔在他腳下。定睛一看,原來是個着紅袍的小後生。看樣子也就七八歲的年紀。
此刻有五六個同學的男孩子,從七歲到十歲不等,一擁而上,揮拳朝那着紅衣的小孩打去。打得那小孩隻好弓着腰,抱着頭,縮成一團。饒是如此被動,那孩子卻沒有一句讨饒,仍然罵不絕口,嘴裡蹦出的都是最市井最粗陋的罵人話。這些話在世族大家的公子們聽來簡直是奇恥大辱。
下手越來越重,那孩子明顯已經被打得厲害,罵聲也變得斷斷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