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已經有些憧憬占領廬江郡治後的景象,自己站在體若篩糠的陸康面前,用環首長刀指着他的鼻子,質問他是不是害了阿瑜的族兄,讓他老實交代出董卓殘害周晖等人的真相,給周家一個公道。也替阿瑜卸下心頭的一個包袱。
孫策從七歲就認識華麗秀雅,但絕不乖順的小周公子,他出拳打楊修,上房戲先生,他是那樣的敢做敢為,快意恩仇,外向陽光。少年重逢,孫策強烈的感受到了周瑜的變化,盡管他從未說出口,但這變化是從内向外脫胎換骨的。那時的阿瑜遭逢家族巨變,親眼目睹長兄慘死,他變得沉穩内向,雖然偶爾玩笑仍不失當年的爽朗陽光,卻再也不是那個頑皮到可愛的阿瑜。他是儒雅溫潤,志向高遠,玉樹芝蘭般的偏偏少年公子。他傲骨桀然,不屑于帝王之術,視君王為道德低下的俗物,他追求孟子以民為本的道德高尚,卻又有着莊子遊平塵垢之外的超脫。
在舒城兩年,孫策竟然覺得自己越來越不熟悉阿瑜。。。分别七年,自己跟着父親從武軍旅,變得勇武有力,豪氣幹雲。簡單而粗曠,一眼看到底的陽光少年。
而阿瑜,則明顯有着内在的,深奧的,成熟的思緒。那是自己未能理解也無法達到的内心境界。他像美玉,像秋鶴,像浮雲,讓孫策覺得有些迷幻,總想把他把握在手中,卻又時時覺得他可以離自己而去。不過有一點,孫策可以肯定,那就是周瑜難以忘懷的家族慘劇。這是一個巨大的包袱,讓周瑜一夜之間成熟了許多,領悟了莊子“人之生,氣之聚也;來則為生,散則為死”的真谛。
他記得有一次煮茶時,周瑜曾慨歎了一句,說其族兄周晖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後面的話他沒說,但是孫策明白阿瑜的心境!他甚至覺得阿瑜在家族巨變的大孝期間,隻身到壽春,拜訪自己并邀約全家到舒城定居,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因為父親。父親孫堅是唯一一個把殺親仇人董卓打得丢盔卸甲,狼狽而逃的人。孫策隐約感覺到周瑜提起父親時,眼睛中閃爍的星光。後來他盡心盡力地把舒城的糧秣支援給父親,也是這份敬重和崇拜所緻。由此可見,周瑜心中對族兄們的去世有多麼沉重的傷痛。如果自己再把那根深藏于阿瑜心頭的刺拔出,那以後阿瑜對自己一定會當作親兄長般。
自父親去後,母親也曾多次提醒過自己,周瑜才華橫溢,允文允武,且又不屑于帝王權術,這樣的人就是亘古難找的王佐之才!是開疆擴土時的左膀右臂,也是承平之治時的良相。母親曾說,周瑜就像是韓信蕭何和張良的合體,這樣的人必須緊緊籠絡在你孫策身旁,才能成就孫家的帝王之業,不枉得到了傳國玉玺。
“伯符,那個。。。有件事,你别生氣。。。”孫河的聲音打斷了孫策的沉思,看見他愣愣的表情,孫河猶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