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符,攻心為上,最好是聯絡會稽四姓和當地士紳,一起說服王朗,讓他歸順。我走以後,伯符一定要克制,千萬不要被那些酸腐文人激怒,這些人可用不可殺!” 周瑜囑咐道。“王朗在會稽郡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工事,特别是在錢塘江對面的固陵,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此外,王朗還在蕭山高遷橋囤積了大量糧秣軍需。據斥候營報,他派出了不少人,前往豫章,勾連劉繇和華歆,意圖成犄角之勢,共同對抗伯符。我不知他會不會也聯絡了山越人,那樣将極為麻煩。”
周瑜和孫策一時都沉默着,似乎陷入了對當前形勢深深地沉思中。最後還是周瑜打破了沉默:“還有,伯符以後出行要多帶侍衛,再不可發生上次單挑太史慈那樣危險的事。你現在是統帥是主公,性命有關無數人!”
周瑜告辭離開孫策的寝帳,本想小睡片刻,但實在是放心不下孫策,于是他離開了自己的帳子,獨自一人到孫靜的駐地。天色已晚,孫靜本已安寝,聽下人禀報,周瑜寅夜拜訪求見。急忙穿衣起身,在書房見了帶着一身夜風的周瑜。孫靜雖然認識周瑜,也知道他是自己侄兒孫策的總角之好,卻從未這樣近距離地和他交流。
眼前高大英俊的年輕人雖然一身戎裝,卻渾身散發着儒雅溫潤的氣質。和那雄烈兇戾的黑光铠甲形成鮮明的反差。
“公瑾,有事?” 孫靜話不多,是個平和沉靜的中年人。相比于二哥孫堅的殺伐果決,他更像一個富家士紳。
“幼台伯父,家母急病,瑜明日啟程回壽春探母。會稽大戰在即,瑜隐隐覺得王朗不會順利投誠。若非戰不可,瑜想請伯父出面,助伯符一臂之力。”
孫靜有些吃驚地看着周瑜:"公瑾公子,你知道,老朽并不若家兄,不擅殺伐,也無甚行軍打仗的經驗,如何能助伯符一臂之力?"
“我本想給伯符留下一些策劃,隻怕。。。” 周瑜沉吟片刻,還是下定決心說了出來:“怕因為是我的方略,孫氏将領反而有所抵觸,若他們極力反對,伯符未必能順利實施這些克敵之計。王朗的防禦固若金湯,伯符現在的兵馬,尤其是絕對忠于他的兵馬并不占優。取王朗隻能智取,不能硬拼。幼台伯父是孫氏族中的長輩,親自給伯符獻策,必将毫無阻力,伯符也一定高興得到長輩的支持。”
孫靜當然知道孫贲孫輔這些長房一門對孫策和周瑜是什麼态度。聽周瑜如是說,不由動容:“伯符何其有幸,得遇公瑾!”
周瑜攤開與圖,指點道:“在固陵正面佯攻,派出一支人馬從查渎道進襲高遷屯。則王朗兩面受敵,必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