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什麼?”閻嬌嬌看着她一臉好奇又不好意思的樣子,頓時有了個大膽的猜測,“你該不會也想賣糧吧。”
“沒有!”扈三娘斬釘截鐵,一口拒絕的幹脆。但是說完了之後,又有些不好意思的捏捏衣角,“我看你用銀子結賬?”
“嗯,對。”閻嬌嬌看看左右,确定沒有人看,才小聲與她說,“他們金銀多。”
扈三娘一聽,露出了有些羨慕的目光。
“你家很缺銀子?”閻嬌嬌砸麼出味兒來。
“誰家能不缺呢。”扈三娘點點頭,然後湊近了小聲說,“那個,你那兒還有銀子嗎?能不能換給我點。”
閻嬌嬌與她面面相觑,卻也開始琢磨起這事的可行性來。
**
扈三娘眼饞閻嬌嬌銀子的原因,就要從這個時候坑爹的貨币制度來說了。
後世的人受影視劇影響,總見着江湖豪客們大把大把的甩銀子,便以為古代是銀兩滿天飛,但實際上在中國古代,金銀都是罕見的,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銅錢。
但銅錢這種東西,日常流通使用,會發生磨損,新錢和舊錢會有重量成色區别。而金屬貨币的價值與其質量是挂鈎的,誰都不願意拿自己的新錢和舊錢兌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自然出現了兌換比例的問題,有的時候一個新錢抵一個半舊錢,甚至能抵成色不太好的兩三個錢等等。
對于日常老百姓來說,他們購買的貨品價格都比較低,銅錢就夠了。但是牽扯到交賦稅,尤其是一縣一州的賦稅,那銅錢的數量就十分驚人了,若是用銅錢,存儲、運輸、轉運起來都非常不方便,因此才會有貴重金屬,銀子的出場。
傻子都知道,同樣的價格,銀子的體積比銅錢小得多了。收銀子當然比收銅錢,乃至收麥子、布帛,要省事的多。
但從百姓角度,收錢可不是件好事情,因為這個中間牽扯到兌換比例的問題。
糧食和銅錢的兌換比例,銅錢和銀子的兌換比例時時在變動,就類似于後世不同币種之間的兌換比例,漲跌操作的不好,就可以要多掏很多錢。
在這個交易中,農民是完全被動,且唯一吃虧的。
官府收錢,可以減少自己的運輸成本。
糧商可以在農民最需要錢的時候,壓價收糧食。
而農民的産品——糧食,它成熟的時間很統一,交賦稅的時間也很統一,若官府從收糧改收錢,那農民就必然在中間會遭受到糧商的盤剝。
所以其實很多朝代,哪怕後來閻嬌嬌所生活的那個時代,80年代農業稅還主要收糧食、經濟作物,豬、牛、羊、雞等牲畜。
但問題是在這個大宋……它收錢!
糧食轉變成銀子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損耗,大宋政府太需要錢了,所以他們希望這個損耗由别人背。
這個别人,是農民,也是地方政府。
因為地方政府是收銅錢,交銀子。
這種情況下,要交稅的人們也沒有辦法。一般小農經不起折騰,隻能年年在糧食豐收後,聽天由命的賣糧。
而一些大地主,像是扈家莊這種有大量佃戶的地主,就會兼職糧商,在糧價高的時候把糧食賣出去,糧價低的時候就不賣。
這樣一來,不但不虧,隻要商業環境正常,有些精明的還能掙錢。
例如清末到民國時候,晉商中有倒騰糧食貿易發家,乃至于已經開始做糧食期貨的商人。
不過對于大部分地主來說,他們沒有那麼高的境界,大部分都是趁着能賣錢的時候囤點錢。
至于賦稅……地主們也沒想到,官家後期會那麼喪心病狂。
**
大部分情況下,賣糧的時候能獲得的錢都是銅錢,交賦稅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交銅錢,折合成銀子算,也可以直接選擇交銀子。
然而,因為大宋缺白銀,所以銀子和銅錢的兌換比例時時在變,官方的兌換比例和民間的兌換比例是完全不同的。
就例如官方規定,每兩銀子折兩貫四百文,但是市場價格則是一貫六百文。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給官方交錢的時候,兩貫四百文,折合一兩銀子。但你在市場上兌換,一貫六百文就能折合成一兩銀子。
從簡單的算數來說,當你交賦稅的時候,把所有銅錢兌換成銀子,拿銀子去交是最劃算的,但問題就是……市場上沒有這麼多銀子啊。而且一貫六百文是市價,它随市場行情波動,當你大量需要時,它的價格也會漲。
總之,官方以銀子結算,但并不提供銀子銅錢的兌換服務。而普通賣糧,隻能賣出銅錢,沒辦法變成銀子,最後官家就能輕松的以兩貫四百文的價格收割一波利潤。
百姓可能不懂得金融學,但大家都明白如果糧食能夠直接換成銀子最劃得來,所以當有人肯拿銀子買糧食的時候,大家甯可讓一下利,用高于市價兌換。例如市價一兩銀子兌換一貫六百文,他們願意一貫八百文的價格跟閻嬌嬌結算。
閻嬌嬌買糧的時候,無往不利,也是因為她提出以銀子結算。許多存銀不豐富的地主,原本并不十分想賣,但聽到可以換成銀子,立刻就願意了。
畢竟當地政府也頭疼銅錢換銀子,因為如果他們沒辦法把銅錢變成銀子,那押送賦稅過程中的損耗,得他們自己承擔。所以為了鼓勵大戶們納銀,當地也有一些鼓勵手段,類似于同樣一百兩的賦稅,你交銀子就可以隻交九十兩,但是交銅錢就要足額,有的甚至還要補火耗。
但閻嬌嬌花銀子,也是沒轍的辦法……因為梁山給她的錢都是打劫來的,路上的客商也好,富戶官員也好,趕路都是金銀細軟多,銅錢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