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永梅在知青裡的人緣好,也不是因為她人見人愛,而是她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和大隊裡社員們幾乎都沾親帶故的。女知青們遇上什麼事兒,不想找大隊長就來找趙永梅,趙永梅總是能幫就幫的。
比如她幫知青們找公道且嘴嚴的人,拿錢換些雞蛋,蔬菜,饅頭,或者找人做個衣服,納個鞋底。
她幫知青們一些小忙,知青們又教她一些學校學不到的知識,比如來自首都的秦兆佳幫趙永梅糾正普通話發音,父親是軍人的喬毓秀教趙永梅軍體拳。而且知青們是城裡來的,消息上比較靈通,有什麼新聞也會和趙永梅分享。她和知青們互幫互助,感情才越來越好。
而且為什麼大隊裡一個小學老師的名額都很多人争搶呢?難道真的是因為當老師比在地裡上工要輕松?
如果是城裡的老師,或許是這樣,但大隊裡的老師可未必了。要知道在地裡上工,是上一天記一天的工分,幹多少記多少工分。農民掙得工分和工人掙得工資可是沒法比的。
知青們都是從城裡來的,家裡一個月不用補貼太多,隻補貼三五塊錢,那在地裡上工就不用太拼命了。
大隊裡的知青們,很多一天掙六七個工分就滿足了,幹得自然要比掙九個工分的人輕松。
可大隊裡老師不僅僅是教書的老師,還負責照顧年齡小的學生們。甚至不僅有學生,還有這些學生的弟弟妹妹。就像趙永梅和弟弟趙永山小的時候,都是跟着哥哥姐姐們去學校的。他們還是比較聽話的,但更多四五歲的孩子,哭鬧起來可不是好哄的。
而且老師不僅要教學生們上課,也要領着學生們勞動。
但是即便這樣,大隊裡的知青們也更願意選擇當老師,而不是去地裡上工,那就是因為當老師更容易得到大隊裡人的認可。
得到大隊裡人的認可,那如果遇上什麼自己做不了來的事情,請老鄉們幫忙也比較容易。如果被大隊裡的賴子們為難,都不用去找大隊長,自然會有老鄉站出來維護。最重要的是,現在知青們如果想上工農兵大學,那全靠推薦。
大隊長滿倉叔為人公正,不會給人攀關系走後門的機會。但凡大隊裡有推薦上大學的名額,他都是讓全體社員們一起投票。那在大隊裡人緣好,在大隊投票的時候,就更容易獲得被推薦上大學的機會。
像趙永梅大隊之前兩個被推薦上大學的知青,之前都是大隊小學的老師。
秦穹雖然沒有插隊的生活經驗,但是并不傻。趙永梅這麼一說,他也立刻知道這麼做帶來的好處。
他去給大隊裡的赤腳大夫打下手,不僅可以盡快獲得老鄉們的好感,盡快融入大隊裡,更可以讓大隊裡的人慢慢認可自己這個大夫的身份。這樣不僅能幫更多的人看病,也能更名正言順一些。
他也知道,他剛剛高中畢業,在很多人看來,他就隻是個孩子。如果自己不被認可大夫的身份,那連給異性聽診,都可能會被懷疑是在耍流氓。
而且他雖然跟着奶奶學了一些醫術,但也隻是入門,會診斷一些普通的常見的病症,跟着大隊裡的赤腳大夫,也能多多少少再學習一些。
至于趙永梅說的,他跟着大隊裡赤腳大夫打下手可能沒有工分的事兒秦穹倒是不太在意。他下鄉時拿了自己的存折,裡面不僅有他這麼多年的壓歲錢,還有平時家裡給的沒花完的零花錢。
而且他下鄉的時候,家裡也說了每個月會給他寄十塊錢的生活費和一些必要的票證,他也不用太發愁生計的問題。
秦穹鄭重的趙永梅道謝:“好,我會去找從軍大夫,和他說我想給他打下手的。”
趙永梅支持他:“去吧,我從軍叔人很好,你又本身就會看病,也不用他怎麼教,他肯定願意。不過從軍叔家的嬸子可能會不樂意,她一直想讓永玉,就是從軍叔的小兒子,想讓他跟着從軍叔學一些醫術,好将來也當個大夫給人看病。但是永玉自己不喜歡,他覺得給人看病太麻煩了。從軍叔自己也覺得永玉性格有些急,不細心還沒耐心,怕他跟着自己學也隻學個皮毛,成了個庸醫,給人看病反而看壞了,所以也不願意教他。你如果要去從軍叔家裡,嬸子沒給你好臉色的話,你也不用太放在心上。”
秦穹點頭:“我知道。”說完他又再次和趙永梅道謝:“永梅同志,真的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