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兩個孩子不能放在一起養。你們若是不舍得脩兒那孩子,以後他就繼續由你們來養。至于不倦……不倦就跟着老太婆我吧,剛好我院子這邊太冷清,多一個孩子也能熱鬧一點。”
陳譽山聞言下意識說道:“這……這怎麼能行,兒子和妻子都好好的,沒有道理要麻煩母親你來幫我們養孩子。這要是傳出去了,還以為我們不待見這個孩子呢。”
然而不管他如何不樂意,老太太已經做了決定就不會更改。
陳譽山實在是沒有辦法,就跑到東苑去找大哥商量,想要大哥能夠出面勸勸母親。
結果大哥聽完他與母親的對話,卻看着他說道:“母親這樣的安排是對的。”
“可是……這要是傳出去了,别人肯定會覺得我對那個孩子不上心。”
“那有什麼,你可以以後多去看看他,多帶着他出去走動走動。别人看到了你對他的好,自然而然的就不會多說了。至于你說的放在一起養,反而是最不好也是壞的決定。你想想看啊,脩楊本是農家的出身,卻因為他父母的私心,代替不倦在這裡長大。而不倦呢,他本該有父母疼愛,不愁吃不愁穿的。卻因為脩楊的父母,被掉包被他們虐待。就算掉包的事情,不是脩楊自己的意思,這件事他也不算完全無辜。”
“可是,大哥,脩兒真的是個很好的孩子。你也是看着他長大的,他與他的家人完全不同。他從小就聽話,懂事,對長輩也十分尊敬,如今更是出落的越發優秀。而不倦……不倦因為被抱到窮苦人家,如今十二歲還大字不識一個。我不期望他以後能夠有出息,隻希望他能和脩兒關系親近一點,這樣以後脩兒也能多多幫襯着他。”
陳譽山也不算是完全不在乎陳不倦,畢竟對方身上還流着他們陳家的血。他想要他們兩個都在自己身邊養着,就是希望他們兩個感情能夠好一點,這樣以後陳脩楊能多照顧陳不倦一點。
當然了,不可否認的是。
相較于兩個兒子,他還是更在乎自己的名聲。
如果把他的名聲和兩個兒子相比,他的名聲排在第一位,陳脩楊排在第二位,陳不倦隻能在第三。
至于那個私生子,他很喜歡對方。不過由于對方母親出身不好,就算以後他把對方接了回來,也會因為對方母親出身上不了台面,頂多給對方一個庶子的名分。
所以不管他多麼喜歡那個私生子,多麼喜歡在外面養的那個女人。
在與家族和名聲面前,那個私生子還不如陳脩楊這個養子重要。
因為就算陳脩楊不是他親生兒子,但是他的親生父母也是正經的農戶,也要比那個出身風月的女人好。
“你的想法沒有問題,想要他們兄弟互相扶持沒有錯。但是問題是他們不是親生兄弟,那麼你的想法就不可能成功。一些親兄弟之間還會發生矛盾,就更别提他們這種複雜的關系了。你還是少做一些奇怪的決定,就按照母親現在的辦法來吧。”
陳嶽青說着就擡了擡手,示意陳譽山可以離開了,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忙呢,沒時間在這裡陪他閑聊。
陳不倦得知自己以後由老太太撫養時,整個人的心情一下變得前所未有的好。他特意過去跟老太太磕了頭,表示了自己能留下的開心。
老太太見狀心裡也很欣慰,看來她也沒有白疼他,這個孩子是個知道好壞的。
知道跟着她這個奶奶日子更好過,也知道她才是這個家裡對他最好的人。
之後陳不倦就提出了,自己想要去族學讀書的事情。
稍微像點樣子的家族,都是有自己的族學,他們這個家族亦是如此。
一般族裡辦的族學,主要目的是為了教族裡的孩子學文識字,省的什麼都不懂給人做活都能被騙。
後來他們族裡出了一個小官,在庭河縣也算小繁榮了段時間,對于族學就比之前更上心了。
隻可惜後面這幾代孩子都沒有什麼出息,一提到讀書一個個都是一臉頭大的樣子。
唯一一個讀出來的孩子,也就考到了秀才就再也考不上去了,這讓陳家的各位族老頗覺心塞。
老太太聽說陳不倦想要讀書,也沒有把陳不倦的話太放在心上。隻以為陳不倦是因為陳脩楊識字,覺得他自己不識字比不上陳脩楊,所以這才提出想要讀書識字這件事。
老太太便說道:“當然可以,你想要讀書識字是好事,祖母自然會全力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