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知樂而言,最大的變化是藍圓圓搬到她家住了。
不僅如此,張海雁還直接把縫紉機搬到了于家小院,順帶教起了于春祺和于冬禧姐妹二人。
于婉琴也向姐妹二人學染布技巧,生活更加充實了,小院裡總是熱熱鬧鬧的。
玻璃廠交貨當天,天氣晴朗,副業組小院聚集了二十幾個人。
葛泰拉着牛車走近,玻璃叮叮當當的碰撞聲讓小孩們跟在車旁跑。
“做醬咯!做醬咯!”他們邊喊邊笑。
大家合力卸下玻璃罐後,小院正式分為兩個大區域。左側是泡椒醬制作區,右邊是罐子煮沸消毒區。
張海梅帶人把泡椒剁碎和準備香料配菜,張海竹和張靈用半人高的鍋鏟炒醬,葛小菊按照于知樂的指導煮瓶子瓶蓋消毒。
工作時,每個人都戴上了張海雁幾人特地趕制的棉口罩,操作過程都符合于知樂規定的章程。
很快,這個小院充斥麻辣酸香的味道,一盆盆色澤紅亮的泡椒醬被放到長桌晾涼。
醬冷卻到合适的溫度,陳昭和組員開始裝罐,每瓶裝到九分滿,而後立刻密封。集滿半框,搬去進行由于初月和張文心負責的最後一道工序——水浴殺菌。
裝了泡椒醬的罐子放入水中加熱,在大約八十攝氏度的水裡煮二十分鐘,擦幹表面,再堆放在陰涼的角落。
“吃飯喽!”于婉琴朗聲道。
今天的午飯由她和張海雁幾人準備,做的是簡單快手的麻辣燙配米飯。
高油鹽的飯菜讓大家的體力恢複得很快,飯後歇息了一會就又全身心投入做醬的工作。
二十幾人一直忙活到下午五點,一共做了三百五十六瓶泡椒醬。
至于給吳雲的辣炒鮑螺,她們打算明天早上再做,以确保新鮮度。
“呼,終于做完了。”張文心長舒一口氣,“不過累歸累,看着小半牆醬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衆人随着她的視線望去,點頭贊同。
這時,于婉琴幾人送來滿滿一大桶在井裡沁過的綠豆湯,讓大家敞開肚皮喝。
涼爽的綠豆湯喝起來甜絲絲的,極大程度地減輕了大家的疲憊,讓大夥重燃鬥志,分成幾條線開始貼标簽。
這次印刷的标簽有兩種,一種印了海隅牌的商标和生産日期、保質期等信息,另一種印的是建議吃法,列舉了煮粉和幾道家常菜的做法。
“我活這麼大,罐頭都還沒吃過,倒先做上罐頭了。”有人說。
其他人嘻嘻哈哈地附和起來。
張文心豪氣道:“大家好好幹,副業組發展好了,年底不僅發錢,還發罐頭。”
這句話直接讓現場的氣氛熱烈了一個度,大家的積極性一高再高。
“氛圍這麼好,誰來唱首歌?”張文心問。
張靈二話不說就開唱,一首生動活潑的民歌讓大家拍手叫好。
于知樂笑着看她們,而李然捧着許久沒翻動過的資料書看她。
在這一刻,他才真正懂得了集體的含義。成為集體中的一份子不意味時時刻刻都被需要,而是每一個同甘共苦的瞬間都和大家一起度過。
李然放下書本,打開筆記本奮筆疾書,偶爾停下思索片刻,很快又能接上繼續寫。
第二天一早,葛泰裝好泡椒醬出發。李然帶着信緊随其後,騎車前往鎮上郵局。
于知樂比平常起得早,彼時家裡早飯還沒做好,她坐在秋千上發呆。
“小寶,今天咱們繼續聽音樂節目,不聽戲曲,好不好?”陳昭雙手合十,眼巴巴地看着于遲。
自從收音機到家,聽收音機成了一大一小早晨的固定節目,兩人商量好輪流聽愛聽的欄目。
“小昭哥哥,做人不能言而無信。”于遲說話老氣橫秋。
陳昭歎了一口氣,認命交出收音機,讓他調到戲曲頻道。
切換頻道時,滋啦滋啦的聲音讓于知樂的注意力稍微回籠,注視着小寶的動作。
“歡迎收聽今天的晨間新聞,今天的頭條新聞是關于敵特王某人的搜查進——”
清亮的女聲很快被混亂的電流聲取代。
于知樂倏地站了起來,讓小寶調換剛才的頻道。
女聲繼續播報新聞:“據悉,王某人已于三天前落網……行動過程中,我軍多名戰士負傷……”
于知樂捕捉到部分字眼,一時間覺得腦袋嗡嗡作響。
與此同時,院外響起了汽車刹車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