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大蛇同人,奇妙友情組,曹丕穿越日本戰國遇到石田三成,是否能專治戰國司馬懿德川家康?…跨國邪門拉郎,慎入……曹丕有《無雙大蛇》的記憶,記得和三成的奇妙友情,但三成回到自己的時空後是沒有記憶的。
别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看來這詩對你來說果然意義非凡。“
杯中的葡萄酒溢出來之前,石田三成穩住了曹太郎斟酒的手。他的手背微涼,手指握得很緊。
”但我不太明白,你那天為何會突然對我說出這兩句七言詩……我們那時還不認識。“
曹太郎的震驚隻持續了片刻,便又不動聲色地從三成手裡接過了酒壺,将自己的酒杯也倒滿。
“你讓我想起了一位故人。”
被月光照亮的葡萄酒倒映着那人清澈的眼睛,就像飄散的桃花落在了酒杯上。
”那位故人一定對你很重要,他是否……“
那位故人是否遠在大明國……抑或……是否還健在?三成不知當問不當問。
”已經不在了。我是從他生前的友人口中才得知了他的下場。“
三成的心思并不難猜。曹太郎索性在他發問之前就給出了答案。
“那家夥是個見了棺材也不掉淚的蠢貨。在亂世中明哲保身已是難事,卻偏要為了一個早已亡故的恩人去趟一灘渾水。有一天,一個觊觎他恩人财産的強盜意圖闖進恩人的家中欺負孤兒寡母,他不自量力地和強盜搏鬥,最後不僅自己丢了性命,還沒能保住恩人的遺孤……”
明明在講述另一個人的故事,曹太郎的目光卻不知為何鎖在了三成的臉上。
“很愚蠢,對吧?”
三成沉默了良久,他的眼神裡有惋惜,有憤概與不平……但在那之中,還有一種更為堅韌的東西。
“不,你那位故人直到最後都堅持貫徹自己的道義,是一位可敬之人。”
回答時,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仿佛連同情都是對那位故人的亵渎。
“未能保住恩人的遺孤,自己還丢了性命,含恨而終……有什麼可敬的。“
曹太郎将杯中的美酒一飲而盡,方才還格外甘醇的美酒入喉時滋味卻不知為何變得有些苦澀。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你那位故人早已做出了取舍,不會含恨而終的。“
孔孟之道?如今這世道居然還有人談孟子的義……曹太郎不禁感覺生錯時代的家夥不止是自己。
“我不喜歡孟子,孟子之道太過壯烈……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若天下無道,君子皆殺身以成仁,小人皆得以苟活,那道又何在?“
”你是說,道義不得不須屈服于力量嗎?“
“你不覺得此時問這個問題很好笑?”
曹太郎的話戳中了三成的痛處。他在朝鮮戰場上親眼目睹了擁有絕對力量的人可以如何肆意釋放内心的惡,将手無寸鐵的百姓視作魚肉。他親自參與了一場不義的戰争,卻在此妄論高義。
他沮喪地垂着頭,頓時沒了再和曹太郎争論下去的心情。
“明知是一場不義且必敗的戰鬥,還盡心竭力去準備,忙活到頭還得罪一堆同僚,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傻瓜。”
酒已變苦,不飲也罷。
“外面快要下雨了,進來吧。”
進屋後,曹太郎吩咐侍者準備一壺熱茶,又點燃了銅質香薰裡的沉香,随後才在那張打理得一塵不染的古琴前盤踞而坐。
“把你請來做客卻說出如此掃興的話,是我招待不周。”
”何出此言……?明明是我不該問你關于那位故人的事。掃了你的雅興。“
人言石田治部仗着自己是太閣的心腹,高傲自負,目中無人,怕是都沒見過他在自己友人面前是怎樣的面貌。
彈奏前,曹太郎将古琴旁被翻閱過的曲譜小心翼翼地收了起來,三成從那本曲譜的封面上無意間瞥見了廣陵散三個字。
”《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曲。乃是魏晉名士嵇康的絕響。嵇康臨刑前感慨《廣陵散》于今絕矣,為何……還能流傳至今?”
”相傳嵇康的外甥袁準,趁嵇康彈琴時偷聽,學到了其中三十三拍。你知道此曲為何又叫聶政刺韓王嗎?“
“這個典故出自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聶政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刺殺韓相俠累于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親人,遂以劍自毀其面……”
曹太郎愣了一下,對這位治部少輔的博學感到驚訝。或許比起小西行長,這家夥更适合去應付明使——前提是他不會先把那位無恥的沈惟敬活活罵死。
“人言士為知己者死。但你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嗎?那個聶政不惜自毀其面,挖眼、剖腹也不願牽連的姐姐,最終因過度哀傷而死在聶政身旁。“
三成不難聽出曹太郎的弦外之音……他也并非第一個如此勸自己的友人——上一個這麼規勸他的是左近。
而他的答案也同上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