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基督曆1609年,也是陳蘭兒十六歲的那一年。此時西歐人研發出的先進鐘表已經流入了中國,被稱為西洋鐘。西歐商人為了不讓中國人破解機械鐘表的奧妙,進行了許多防盜版的措施。比方說拜托工匠故意将機械結構弄得十分複雜;或者在組裝時動手腳,這樣中國工匠一旦拆卸機關就會破壞鐘表,以此阻止中國工匠的研究與仿制。
在這樣的前提下,機械鐘表即使已經傳入中國多年,仍然沒有出現能夠實現低成本和大批量生産的國産仿制廠商。中國工匠仿制出的産品要麼成本過高,要麼效果不佳,總之無法與舶來品相競争。一個做工精緻、裝飾精美的自鳴鐘甚至能賣出500兩銀子的高價,相當于41.7個邊軍一年的工資(不克扣的前提下),亦相當于46000千克大米(南京大米價一石一銀,大米一石約等于92kg)。
霍碧薇如今研究出的擺鐘技術上領先一切其它時鐘,在魯棒性和準确性上都有顯著的優勢,如果批量生産并投入市場的話,取得幾萬兩白銀利潤完全不是問題。然而這裡是古代社會,沒有人會重視私有财産和民營資本,沒有權力保障的話,官紳地主階級想要剝奪富人的财富隻是一句話的事情。因此擺鐘暫時還不能作為商品售賣出去,而是得先作為禮物用于打通關系。
在實驗性擺鐘制成後,霍碧薇自然是先和師父展示炫耀了一番,然後又前去将這一寶物展示給住持。住持聽說過她的名字,知道她是一個很聰明很有天賦的小師侄,但在見識了她展示的擺鐘之後,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沒想到你一個十六歲的小丫頭,居然有這麼厲害的手藝。或許以你的天分,無論從事什麼事業都能大獲成功吧。說起來我也有點後悔沒有收你為徒了,當時這麼把你讓給清虛那個怪傑了……”住持感慨道
“這實在得感謝青雲觀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啊,若是一直屈在深宅大院裡的話,我也就沒機會展現這些天賦了。”霍碧薇發自内心地道。
“這樣吧,你先多做幾個這樣的擺鐘機器,道觀以每個250兩的價格買下來,包裝加工之後送給貴人們。如果深受好評的話,我們就招攬一批工匠,專門生産這樣的擺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