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盡歡再次夢到那處布置成一片白色中夾雜着幾點紅色的喜堂,除了自己和棺材裡的男人身穿紅色衣裳,整個喜堂裡再無其他人的衣物是紅色了。
這次她不是做為須盡歡在夢裡感同身受,而是變成十幾年前被活埋起來的承歡,她用盡全身的力量掙紮,試圖擺脫掉控制自己四肢的陌生人,恐懼侵占了她,黑珍珠般的瞳孔在看到靠近之人手中的東西後猛地收縮再無限放大,身旁的奴仆給她嘴裡灌了用黃符浸泡過的毒藥,不顧她左右搖擺的頭,掐住她的嘴就蠻力的灌了進去。
“咳咳——”嗆咳聲并沒有引起别人對自己的同情,一碗符水被喂進嘴裡,就在須盡歡以為終于不用受罪的時候,身旁的仆人将她高高擡起再輕輕放進了棺材裡,整個過程悄無聲息,仿佛自己的身體就如一片落葉,自空中輕輕落下。
喝進肚子裡的符水起了作用,須盡歡的感官開始變得遲鈍,沒有太過掙紮,仆人把一縷黑發塞進須盡歡的嘴裡,而後拿出針線用力戳着被灌了毒藥而發不出聲音的嘴巴,感受着巨大的疼痛席卷自己的大腦,原本有些放空的大腦被疼痛刺激的再次活躍,須盡歡親眼感受着自己嘴裡被人塞了頭發封了口,忍受着身體裡五髒六腑像是被刀一下下捅穿再翻攪,無助讓須盡歡對恐懼逐漸放大直至占滿了自己所處的空間。
須盡歡手腳被綁動彈不得,隻能蜷縮着身體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她極力想要自救,想要看清關住自己的地方到底有多大,可翻身到一半才發現自己無法滾到另一邊,顫抖着用綁在背後的手去嘗試觸碰身後是什麼東西,當手摸到一具冰冷帶着幾分腐氣的身體後,沒有經曆過這種場面的須盡歡想要尖叫痛哭,可是嘴被人用針線封住了,她叫不出來隻能從喉嚨裡發出幾聲微弱的嘶吼,混合着從臉上留下的眼淚掉落在身下的紅色絲綢上。
随着棺材一路颠簸,須盡歡聽着棺材外面唢呐聲連綿不絕,不管須盡歡如何踢踹棺材制造多大的動靜都沒人理會,棺材被人擡着葬在一處他人的墳墓裡。
棺蓋上則被人用朱砂畫着符篆貼着白符,墓地葬着一位妙齡少女,而墓碑上卻沒有刻上她的名字,躺在狹窄的棺材裡,随着周身空氣變得稀薄,須盡歡被一道聲音蠱惑:睡吧,睡着了你就感受不到痛苦了,無法承受的須盡歡選擇聽從夢裡的聲音。
“千萬别睡啊,我隻想讓你知道過去的真相,你睡了就會和我一起消失的。”一道身影穿過時間與空間,來到須盡歡面前想要喚醒她,卻不能将她從夢境裡拉出來,現實的身體在感受到須盡歡死的意志後,從道觀老者那裡得到的平安符在這一刻閃了一下消失了,再次出現時趕在夢裡承歡的意識被折磨的快要潰散時,化成一個球形保住了承歡的一魂一魄,而須盡歡原本不清醒的大腦在平安符出現的時候清醒了過來,須盡歡這才想起自己姓甚名誰。
現在做為旁觀者看着承歡和一個屍體被放入地下被衆人埋葬,承歡到死都沒有真的屬于過這個世間,須盡歡感同身受哭的不能自已,她現在明白了夢裡承歡一直想要告訴她的事情是什麼了,她不想被困在這個不屬于她的棺材裡了。
“你知道一切的前因後果對嗎?你為何不逃呢?努力活下去不好嗎?為何讓别人對你的人生做主呢?”須盡歡捂着胸口,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心髒處傳來針刺般的痛讓她無所适從。
話落須盡歡的面前一團白霧凝聚成人形,這是承歡第一次用完整的模樣和須盡歡見面,承歡的眼睛裡飽含淚水,溫柔的話語傳入須盡歡的腦海裡:“我以為父母不會為了利益去做傷害我的事情,但終究還是我想錯了,如果這是我必須經曆的,那我隻能祈求來世不要再做人了,相比我而言你就幸運一些呢。”至少你的家人是愛你的,承歡心裡默默說着。
“你告訴我要如何幫你,還有從你死後村子裡總會有人突然病逝,你知道怎麼回事嗎?”須盡歡問道。
“我知道,我就是希望你來阻止槐安的,他将自己的身體獻給了鬼物當容器作為代價,惡鬼則替他殺了全村的人,我已經不能複生了,但他還有重新改過的機會,所以請你救救他。”
須盡歡聽後重重點點頭,她明白承歡的擔憂,作為承歡在人世最後得牽挂,她也會幫承歡實現她的心願。
須盡歡在經曆過承歡的痛苦後轉身就要走出夢境,離開夢境的最後一刻,來自身後的承歡說了最後一句話:“第一次見你就是求你幫槐安,姐姐在這裡先謝謝妹妹了。”須盡歡回頭有話對承歡說,可承歡隻看到了須盡歡甕動的嘴唇,沒聽清她的話語。
須盡歡在夢境裡消失的最後一刻說的話是:等我,姐姐!
須盡歡醒來後眼淚從眼角滑落,她沒想到最後承歡會真的開口叫自己一聲妹妹,她很希望有一個姐姐或者哥哥,現實情況卻是姐姐在她還沒出生就被人害死了,如今見到了她以為她會心有芥蒂,沒想到對方依然會從内心接受她這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如果可以她還是很希望再次聽到承歡叫她一聲妹妹。
須盡歡吸了吸鼻子擦掉眼淚,這時她才注意到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太樂觀,隻見自己渾身無力被人放在棺材裡,棺材被人擺放在大廳門口處,自己身邊躺着一位年紀看上去和她爹差不多大的中年人,她不解明明自己睡在槐安家,怎麼再睜開眼睛時自己就換了地方。
村長沒想到須盡歡能這麼快清醒,畢竟自己派去的人可是用了足以迷倒三頭牛的迷藥,不過這些都無所謂,村長站在棺材旁邊,細細看着躺在裡面的少女:“長得果然如花似玉,能配給我兒子你該感到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