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才對。”李銜霜摩拳擦掌,“我們這才算是站穩腳跟了!”
柳秀不懂這兩者有什麼差别。李銜霜卻道:“能成就我們的是品牌,不是産品。”
他怎麼可能放過這潑天的富貴,他直接雇來幾位擅書法擅工畫之人,拓印名士們留給虛舟樓的詩作小畫。
而宋開也忙得腳不沾地,這一個多月來跑了許多作坊,考察工藝,确定了幾家價格實惠,但工藝精美的小作坊,直接确定了合作意向,給虛舟樓做“周邊”。
“周邊?”作坊的老闆聽不懂這個詞,“我們不會做那個,我們這兒隻會做扇面。”
“您就做扇面就可以了,把這個拓下來的字畫,再拓印在扇面上。”
作坊老闆點點頭:“這個倒是不難。”
他不知道,自己家做出來的這些扇面,每天都能送出去十幾把。
虛舟樓有個積分制度,其實也很簡單,在店内消費超過五兩銀子,可以獲贈一把精緻扇子;超過一兩銀子,就可以領取一條發帶;超過一百文,就可以領一種叫做明信片的美麗信箋。
至于小卡,是入店就送的。
領取獎品之後,之前的消費積分就會清零,獎品可以重複領取。
讀書人本就清高,喜愛标新立異,平日裡量體裁衣都講究個風雅脫俗,李銜霜抓住這個心理,發帶做得非常精緻,除了面料用得好,上面還印着詩。
這簡直就成了個人“Logo”,人們很當一回事,選詩句選得格外認真。
尤其由于秀州的學府就在桃李街上,與茶樓很近,走路還用不了半柱香時間,學府中的學子們很吃這一套。
這段時間,大街上時常能看到走路帶風、發帶飄逸的讀書人。
正在努力考取功名的人,發帶上會印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或者“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之類。
已經考取了功名的人,就會選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而那些努力了許久,已經放棄了考取功名的人,會不甘地戴上“樂道何須圖富貴,讀書元不為功名”“非俠非狂非逸民,讀書謀國不謀身”。
至于不想考功名,但自诩愛讀書的讀書人,也有許多選擇,“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時之間,大為風靡。
李銜霜對此已經有所預料,人嘛,都喜歡标榜自己。現代人買奢侈品買名牌,不都是這個道理嘛嗎?聽起來性價比很低,但人們還就吃這一套。
當初李銜霜提出這個想法,隻有宋開在支持,找作坊做這些東西本身就是很麻煩的事情,反正不送東西人們也是排着隊要來等座,何必給自己找麻煩。
但事到如今,虛舟樓送的這些小物件,甚至已經傳到了京城。
馬钰很講義氣,托人好不容易搞到幾條,還想着給李銜霜寄來一條,說此物配他雲雲。
信裡還說,這東西可太難搶了,在京城裡非常流行,隔壁從小玩到大的兄弟不知道怎麼搞到一套,每天換着戴,實在是很可惡。這人不學無術,但是去喝花酒的時候花魁居然還誇他風雅!氣得他飯都多吃了兩碗。
李銜霜失笑,直接讓人包起來一套舊的。
想了想,正好新的一批也已經下印了,就又等了兩日,等着最新一批印出來,也包了起來,寄給了被兄弟攀比下去而悶悶不樂的馬公子。
幾日後,李銜霜收到一封從京城加急送來的信。
信上隻有兩個字,飽蘸濃墨直抒胸臆力透紙背: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