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從書冊中翻找着,抽出一份紙頁,遞給他。
亦绯天一目十行,很快浏覽完,心中不免感慨:“是個人才。”
這文章條理清晰,主要列舉了三個主張。
第一,神明無用。離神說得好聽是庇護他們,說得難聽一點是畫地為牢圈養他們,神不但圈養他們,還派四個窮兇極惡的獸類看管,說白了還是想把他們控制在手心,讓他們永遠都沒有自己的東西,什麼都要聽自己的,人族在神的控制下活得就像家禽。
但人怎麼能跟家禽一樣呢?人可是有大智慧的族群,人能學會神傳授的東西,就說明人本就是有一定學習能力的。換句話說,即使沒有神,人一定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掌握日月盈虧這類知識。這個世界的規律如何不必等着神來告知,而要自己去探索。
說到如何去探索,這便是第二大主張了。
第二,合并四域,天下同親。
四域各地環境不同,但都是人,是人,才是同族。你與一個妖獸說你作為一個人的感悟,他們是不懂得也無從懂得的。但如果你告知的對象是一個人,那麼,同為人他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也能理解緣由。
橫亘在人與人之間的不是距離,而是因為罪大惡極的神和四大妖獸強制分離了所有人,把人驅趕到四域分而治之。天下人族本就是一家人,因為長久的分離才形成了語言習俗不通等隔閡。如果我們能夠萬衆一心将語言統一,那我們相互之間就能暢談無阻了。
這最後一點,便是明定條文,施行教化。
這一條是建立在語言統一的基礎上的。四域氣候地形都不一樣,不能叫人強行一緻。但為了解決問題,将所有人的智慧集中一緻,就必然要大家都能夠關聯起來才行。四域文明求同存異,追尋共理,制定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法則,那樣就會簡化很多事情,産生矛盾時協調起來也方便。
其實這與離君給大家制定的規則一樣,隻是制定的人換成了我們自己。
後半句也好理解,如果要團結所有人的智慧,“教化”二字便是重中之重。知識是一切交流的前提,如果那個人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無法對衆人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那一切構想都将是無用的。
你要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一個族群自己決斷,就得保證這裡面沒有傻瓜,否則這利器給他将會傷人傷己。
白鹿也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很客觀冷靜地評價道:“李乘風這人倒也是敢想敢做。”
亦绯天點頭:“人族确實缺少這樣的引領者。”
這樣的思想在他看來還不夠成熟,也過于單純過于理想化,尚且有不少漏洞,很多細節的問題都尚未考慮。
但毫無疑問,它出現在這個時候,卻是劃時代的。
亦绯天并不覺得冒犯,而真的認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族之光。
“我想去會會他。”他對着兩人的目光說出這句話,神情一片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