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素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一個起沙出油的鹹鴨蛋沒法解決的,如果有,那就來兩個。
早上把兩大缸鹹鴨蛋都洗淨煮熟後,陳素素随機挑了兩個,磕開後都出了紅油,蛋黃吃起來又綿又沙,油而不膩,香氣十足,鹹度也把握的剛剛好,是空口吃不會太鹹,但就着白粥白飯也不會沒有滋味的程度,鴨蛋用上好的燒刀子滾過,不僅去除了鴨腥味,還給鹹鴨蛋的後味中添了一絲絲酒香。
臘腸也發酵的十分完美,肉質緊實有嚼勁,又不會過硬,牙齒輕易的就能咬斷,但又很耐嚼,越嚼越香,鹹甜混合的口味不僅不違和,反而異常的和諧,肉香和酒香也相輔相成,吃完以後,讓人唇齒留香,大呼過瘾。
做粽子需要用的糯米今日也送到了,在包制之前,糯米需要用冷水浸上一整天,不然蒸熟後會有硬芯。剛好昨天忙了一整天,今日就休息休息,明天包粽子怕是又要勞作一天。
鹹鴨蛋和臘腸都做的如此成功,陳素素就忍不住手癢,想做蛋黃酥和臘味煲仔飯。
煲仔飯非常簡單,有砂鍋就能做,調料也都是現成的,趕午飯時間做好就行。
蛋黃酥就要費些功夫了,陳素素沒有烤箱,現在要砌個烤窯也來不及了,烤箱的要點,一是封閉性要好,二是受熱要均勻。
受熱這點很好解決,她有控溫竈。
這個封閉性,到是個問題,陳素素忽然想到,她的私庫裡有個大金屬箱子,上下共有三層,本來是盛裝放藥材的盒子的,現在藥材送了嶽将軍,這箱子就空出來了,正好可以用來烤蛋黃酥,再搞個架子就成。
陳素素打算做兩個口味的蛋黃酥,一個芋泥流心的,一個傳統豆沙的。
蛋黃酥口感層次要豐富,一般要做四層,最裡面一層自然是鹹蛋黃,第二層可以用芋泥也可以用紅豆沙,第三層包上增加口感的麻薯,最外面還要再包上一層油酥外皮。
要先把鹹鴨蛋的蛋黃全部敲出來,用鐵箱子輕微的烤制一下,烤到蛋黃的表皮微微的凝成一層薄膜,這樣不咬開就不會流油,既不會污染餡料,還能達到流心的效果。
蛋黃酥的油酥外皮,需要将面粉,豬油,水和糖反複的揉制,直至面團扯起來的時候,能拉出一張像薄膜一樣的面皮,才算是揉好了。揉好的面團,拿到地窖的智能區,醒發一下,待用。
油酥就很簡單了,隻需要把面粉和豬油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就好。
麻薯的制作需要用到糯米粉和玉米澱粉,糯米粉是現成,目前在這個時代陳素素還沒看到玉米這種植物,所以直接從系統商場兌換了一大包玉米澱粉。
将糯米粉,玉米澱粉,糖和牛奶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靜置一小會,等沒攪勻的小顆粒浮上來,再次攪拌,直到所有幹粉的小顆粒都被攪拌均勻就可以上鍋蒸了。
蒸到面糊凝固後,趁熱加入黃油,黃油遇熱就融化,将融化後的黃油和面糊徹底混合在一起,等涼透了,就可以當餡料了。
芋泥之前就做過,直接交給丫鬟們去弄。
蛋黃酥的外皮是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要反複擀制,才能做出層次豐富,口感酥脆的外皮。
将醒好的油酥外皮和油酥按比例分成小份,取一份油酥外皮用掌心壓扁,加入一份油酥,包成球狀。将包裹好的油酥皮封口朝上,擀成牛舌狀,再卷成筒,收口朝上靜置一盞茶的時間。
然後将靜置好的面皮,再次擀成牛舌狀,卷成筒狀收口朝上再靜置一盞茶。
包制的過程就很讓人開心了,蛋黃紅潤潤的,捧在手心裡,像一個小小的夕陽,讓人看着就忍不住心生歡喜,小心翼翼的給外面包上一層芋泥或者豆沙,再裹一層麻薯。
把筒狀的油酥皮,收口朝上,用拇指按住中心點,向中間擠壓成圓球,然後再擀成一個圓圓的面片,包住所有餡料就制成了。
包好全部蛋黃酥以後,給表面刷上一層蛋液,撒上黑芝麻,就可以拿去鐵箱子裡烤了。
接着準備煲仔飯,在砂鍋裡刷上一層薄薄的油,把米放進去泡半個時辰,加一點豬油和泡好的米攪拌一下,然後大火煮開再轉小火,煮到米飯呈現蜂窩狀,給周圍鋪上滿滿兩圈臘腸,再在臘腸圈中間磕個雞蛋下去,繼續小火煮一會,再悶上一盞茶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