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當李世民來到北宋 > 第5章 第 5 章

第5章 第 5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第5章

杭州知院署衙。

此時,一雙白皙修長的手撚起一撮碎茶末,放入天青色汝窯茶碗中緩緩注湯擊拂,半晌,乳白盞面溢滿細膩密沫,煞是好看。

手的主人握着精竹茶筅,不緊不慢地繼續點着茶。

坐在他下首的沈壽昌探身盯着不斷變幻的茶盞,忍不住出口贊道,

“銀瓶洩湯,飛雪過松,疏星朗月,妙,真乃絕妙啊!”

這種奉承話鄭秋麟早就聽膩了,他面色淡淡地繼續撥着茶筅,沒接話,也沒讓人給對方上茶。

可沈壽昌并不氣餒,以他多年鑽營的經驗,對方的沉默,有時也是一種接納。

他順勢起身上前一步,繼續堆出滿臉笑容,

“下官在福建時,就聽聞過鄭官人的賢名。世人皆稱大官人有蘇先生之才,更兼有蘇先生的風雅,連點茶一事,也盡得蘇先生風流意趣啊!今日得緣一見方知果然名不虛傳,下官心中的敬仰頓如黃河水滔滔不絕...”

鄭秋麟面龐雖還是冷淡的,眼睛裡已溢出幾分笑意,

“哦?福建那等蠻荒之地,竟也有稱贊蘇先生風雅之人,倒是難得。”

沈壽昌心頭高懸的大石頓時一松,立馬順着話頭,繼續誇鄭秋麟與蘇轼的相似之處。

那位傳奇的東坡先生雖然官運不亨,前些年還被官家禁了詩書文章,可架不住人家有氣沖鬥牛的磅礴文氣啊,不知引來多少人明裡暗裡的追捧效仿。

别說鄭秋麟這種自诩斯文的世家子弟,連汴京城裡最得官家寵信的梁内侍,不也滿世界嚷着自個兒是蘇先生的私生子麼?

他隐隐有些得意起來,若非花五千兩銀子走了京城小蔡東閣郎君的門路,自己初來乍到的,根本就無從知曉鄭秋麟這人不愛金銀美人,反倒最愛附庸風雅,在本朝衆位大家之中最喜蘇先生,也最喜别人誇他類蘇先生。

既然蘇先生是自己的大機緣,他自然半點也不肯浪費,忙又補了一句,

“其實,下官與蘇先生也算有些緣分。”

鄭秋麟果然很感興趣,追問二人有何淵源。

沈壽昌帶着一種深情的緬懷,拱了拱手,“熙甯六年,神宗皇帝也派蘇先生出任過杭州通判,這般說起來,下官也算是蘇先生的接任者。”

鄭秋麟聽完沒接他的話,卻歎了一口氣,

“遙想當年,蘇先生正是出任杭州通判時,寫下了‘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等人間妙筆。隻可惜,本官也曾往無錫縣登臨過惠山,泛舟過太湖,卻從未得緣飲過小團月....”(1)

天上小團月,指的是皇家貢品龍鳳小團茶,傳聞二十餅為一斤,一餅值二金。

這點錢,鄭秋麟自然不放在眼裡,可惜的是此茶有價無售,非宮中賞賜不可得。

沈壽昌适時露出一臉驚喜,“小團月?這可倒是巧了!下官此番來杭,不敢以尋常俗物污了大官人的清名,聽聞大官人喜茶,便略備了些薄茶,其中正有小團月,可惜隻尋得了一斤,還請鄭官人一定要笑納!”

說着,他忙讓帶來的随從捧着幾個流光溢彩的匣子上前,親自接過一個打開呈給朕秋麟看。

鄭秋麟盯着團茶上精美的龍鳳花紋,眸光中的欣喜飛快被驚疑揣測等情緒取代,并不伸手去接。

沈壽昌捧着一千兩銀子“買來”的龍鳳小茶團,手心漸漸又浸出薄汗。

通判一職,在本朝設于乾德元年,與知州同級,同掌本州兵民、錢谷、戶賦諸事,公文需二人同時簽押才生效,又因為是太/祖皇帝為制衡地方官員所設,所以通判還有監察知州之權,地位要更勝一籌。

可惜在曆經神宗哲宗兩朝改制後,通判的職權大大削弱,漸漸淪為了一州的二把手,雖然仍有監察之名,卻要處處受制于知州。

至于當今官家更是随心所欲,連童貫那樣的宦官、高俅那樣的蹴鞠書童,官家都能封給他們至高的掌軍大權,又哪能指望等他哪天想起來,再重新提拔通判來制衡知州呢?

沈壽昌比誰都清楚,如今這世道啊,早就沒什麼道理可講了,什麼律法,祖制,規矩,統統都不重要!

官員說話管不管用,隻看你後台夠不夠硬,隻要能攀上蔡相公也好,童太尉也好,梁内侍也好,自然都是管用的。

而自己一個外鄉人,雖然費盡心思攀上了小蔡東閣郎君,但真想在這江南富貴鄉裡站穩腳跟,又豈能不過了上司鄭秋麟這關?

鄭官人的身後,可是站着梁内侍和蔡相公兩尊大神啊!

這時,鄭秋麟自顧自倒了一碗茶,慢條斯理地開口了,

“官家前些日子新設了宣和殿,擢拔東閣小郎君為大學士,據本官所知,恩師蔡相公并不贊同此事。”

沈壽昌見他片息間就已經猜出自己的後台,頓時有些欽佩,又有些忐忑地,将暗暗調整了心緒,一臉真誠道,

“下官曾聽說,自古是父子情最親,打斷骨頭連着筋啊。東閣小郎君雖有進取之心,想來也定能理解蔡相公的慈父之憂...況且,自古雛鳳清于老鳳聲嘛,鄭官人不必因此生出顧慮。”

鄭秋麟淡淡笑了笑,是啊,雛鳳清于老鳳聲。

蔡相公如今年事已高,若能趁這機會賣東閣小郎君一個人情,也算是為自家多留了條後路,而恩師父子二人間的龃龉,既然并未明着搬上台面,他就全作不知便是。

至于沈壽昌今後能不能在杭州立住腳跟嘛,全看他個人的造化。

想到這裡,他端起一旁的定州花瓷紅珠碗,斟上茶起身親自端給沈壽昌,俊雅的面龐布滿了親切的笑意,

“奉才兄與我既然都跟蘇先生有幾分淵源,又碰巧能在杭州共事,可見是天定的緣分,這斤茶我就先收下了,旁的你都拿回去。往後啊,還需你我二人同心治理杭州,切不可再這般見外!來,趁熱吃口茶。”

沈壽昌微微顫抖着雙手接過茶,心頭那個高興啊:對方終于自稱“我”了,還喊他“奉才兄”了!

而且他早打聽過鄭秋麟的規矩,隻有被他視為自己人,才能喝到他親手煮的茶。

那道無形的人際屏障一打破,二人的交談就漸漸熱絡起來。

這時,一個心腹侍衛徑直走到鄭秋麟身旁,以手掩口說着些什麼,沈壽昌急忙自覺地坐直避嫌。

鄭秋麟面無表情說了聲“知道了”,便擡袖揮退心腹,這才一臉無奈地看向沈壽昌,

“唉,世人皆說杭州是江南富貴鄉中最貴的一處,以為我們這些父母官守着數不盡的金山銀山,卻哪曉得個中的為難處....”

沈壽昌悄悄在心頭嗤笑起來,呵,這話說得,可真虛僞!

杭州若不富庶,我留在祖籍福建豈不事事更為便利,何苦要花上萬兩銀子疏通打點,背井離鄉來買個杭州通判當?

但他面上仍擺出最真誠的聽衆姿态,聽着鄭秋麟繼續道,

“就拿年初分攤的稅糧來說,賬目早就算得清清楚楚的,北方遭了大災收不齊糧,南方各路既然有富餘,拿出來為朝廷排憂解難不是應當的麼?”

沈壽昌忙附和,“對對,不管南方北方,都是吃的朝廷的糧,當然要為官家排憂解難的!我老家福建路今年也是要分攤三成稅糧的。”

福建和嶺南一帶在宋朝得到大力開發,人口連年流入驟增,除了臨海開商貿的緣故,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本朝氣溫偏低不利農作物生長,而南方常年炎熱的氣候極适合種糧食。

鄭秋麟頻頻颔首,“奉才兄果然心懷天下蒼生。”

他前傾了一下身子,“既然你我乃蔡門至交,有件事今日也不得不先提醒你一二。你前頭那位被發配夔州,是因為他欺上瞞下,竟敢襄助宜陽知縣拒交稅糧。”

沈壽昌聽得登時連汗毛都豎起來了——

果然自家人才知曉自家事,他先前打探到的消息,可都是說杭州前通判是因為貪墨才被貶黜的!

他忙打起十二分小心,懷着僥幸的忐忑心情問出了他認為最要緊的問題,

“不知宜陽縣的稅糧,如今可已收齊了?”

鄭秋麟坐直身體,慢慢啜了一口茶沫,

“欸,戶賦一事在元豐改制後就全歸通判管,你這繼任官員沒到任,我哪敢擅自越俎代庖?不過,前幾日署衙剛收到朝廷的诏令,要求最遲到四月十八,各路必須收齊拖延的稅糧。”

沈壽昌心口怦怦直跳,此刻悔得腸子都快青了。

怪不得!杭州這塊肥水地向來是香饽饽,若無什麼蹊跷處,豈能輪到他一個外人來上任?

他飛快打定了主意,立刻站起身,

“多謝鄭官人告知,下官這就先行告退了!待我即刻去領了印玺就給宜陽發封文書,想必新來的宜陽知縣也是個忠君愛民的....”

對方要想坐穩位置,必會全力配合他催繳收糧!

沈壽昌說着就急急拜禮要離去,鄭秋麟卻喊住了他,

“奉才兄且慢!你有所不知啊,如今的宜陽知縣,還是先前那位拒不交糧的崔仙芝。”

沈壽昌懵然轉身看向鄭秋麟,“什麼?!這..下官不懂,還請大官人指教一二!”

這事根本就說不通啊!既然幫忙的杭州通判被貶去了西南,拒不交糧的宜陽知縣不也該革職查辦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