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這一路行來,看到的盛世繁華大多都是沿途的封疆大吏和地方官員們為他精心準備的,康熙對這些虛假的景象十分厭惡,一心想要真正體察民情,看看百姓們過得究竟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才突然起意,隐瞞了自己的行蹤,隻帶着幾位親信随從微服私訪到了吳縣。
康熙起初也并不知道自己此番微服私訪究竟能否查出些什麼貪官污吏,是否能夠看到真正的民間疾苦,可是,也從未想到他竟然能在吳縣縣衙門口看到這樣令他震驚的畫面。
隻見一個衣衫破舊、滿面風霜的老婦人佝偻着身子,拄着拐杖顫顫巍巍的走到縣衙門口,從懷裡摸出來了一張紙,擡頭看了看縣衙大門,似乎有些手足無措,不敢過去。
老婦人低頭盯着自己手裡的那張紙,看着看着便滾下淚來。淚水落在紙上,吓了老婦人一跳。
老婦人連忙用那雙滿是皺紋的幹瘦的手在紙上小心翼翼的擦了擦,又用衣袖擦幹了臉上的眼淚,理了理自己的鬓角,撣撣身上的衣服,鼓起了勇氣向縣衙大門走去。
隻聽那位老婦人向縣衙門前守門的衙役道:“我……民婦有冤情,想要見一見知縣大人說一說,求知縣大人為民婦伸冤做主,煩請大爺們幫忙通禀一聲。”
老婦人說着,竟然從懷裡掏出了一顆銀戒指,往衙役的手裡塞去。
康熙看得擰緊了眉頭,握着折扇的手指微微收緊,臉色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沉了下來,狹長的鳳眸之中散發出一抹如同刀子一般銳利的視線,落在衙役的雙手上,薄唇抿成了一條線,周身散發着陰沉可怕的氣息。
圖海與跟在康熙身邊的幾個禦前侍衛吓得個個緊繃了身子,斂息屏氣,連大氣都不敢出,心裡甚至默默的為那個衙役點了一個蠟燭。
俗話說的好,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哪朝哪代的官場都不可能清如水、明如鏡,即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治下的太平盛世,也有一些貪官污吏,守門的衙役收受些好處與封疆大吏貪墨上萬兩雪花銀相比,實在算不得什麼大事。
可是,如果那位倒黴的衙役在收受好處的時候被萬歲爺正好當面抓了一個正着,可巧又撞上了萬歲爺心氣兒不順、正要整頓官場、嚴懲屍位素餐的貪官污吏的當口,可就另當别論了!
禦前侍衛們甚至擔心倘若那個衙役當真當着皇上的面前收下了老婦人的銀戒指,恐怕皇上盛怒之下,會下令打斷衙役那隻收了百姓銀子的爪子。
衙役愣了愣,随即卻将老婦人塞給他的銀戒指給推了回去,指着不遠處擦的幹幹淨淨的鳴冤鼓,耐心的對老婦人解釋道:
“當今聖上為了方便百姓們鳴冤告狀,特下聖旨命全國各地諸級官署衙門大門外必須放置一個鼓,就叫做鳴冤鼓。您老如果有冤情要向大人申述,想請大人為您主持公道,您老就去敲一敲那個鼓。隻要那鼓一響,大人就會上堂聽您老申述冤情了。您老将戒指收好,咱們衙門裡可不興收這個。”
老婦人見這位衙役這般好說話,不但沒有擺着高高在上的架子不理她這個窮苦的老婆子,而且還好心的告訴她怎麼擊鼓鳴冤,頓時打從心底裡感激此人,又把手裡的銀戒指往衙役的手裡面塞了塞,嘴裡還一直不斷的對衙役說着感謝的話。
衙役見老婦人如此,不禁無奈的笑道:“您老真不必如此。我在衙門當差,這都是我應該做的。若是給大人知道我收了您給的銀戒指,我這個差事可就要丢啦!
我上有老下有小,咱們之間也是沒仇沒怨的,您老可不能這麼害我是不是?您趕緊把戒指收好吧,就别在這裡和我推來推去的撕巴了。被人看見了反倒誤會了,那我可真是有嘴都說不清楚了。
您老聽我一句勸,就别和我客氣了,先忙您自己的事情要緊,可别耽誤了您的正經事!”
聽衙役這般說,老婦人才把戒指收好,又千恩萬謝的說了幾句感謝的話,方才向鳴冤鼓走去。
在不遠處将一切看在眼裡的康熙見這個衙役還算正直有禮,沒有收那老婦人的銀戒指,方才略微和緩了緊繃的臉色,搖了搖手中的折扇,打算繼續看着老婦人擊鼓鳴冤,看這吳縣的王知縣如何為民斷案。
然而,就在老婦人走到鳴冤鼓前,剛剛拿起了鼓槌正要敲響鳴冤鼓的時候,卻忽然從旁邊巷子裡跑出來一個年輕女子直奔到老婦人面前,伸手便扯住了老婦人的手臂,說什麼也不肯讓老婦人擊鼓。
那女子看上去約莫十七八歲上下,身着一件天青色短襖,下穿一條褐色肥褲,不僅洗得有些發白,上面還打着兩個補丁。
原本此女的容貌也算得上清秀,隻可惜從額頭到左眼側面有一塊巨大的黑色胎記,頓時令女子的容貌折損了八成。
那女子和老婦人拉扯了半晌,故意壓低聲音和老婦人說了許多話,但康熙站的地方離二人有一段距離,所以便聽不大清楚她們說的話了,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之前曾與老婦人說過話的那名衙役見此情形,便走了過去詢問道:“您老剛剛不是說自己有冤情嗎?還打不打算敲鳴冤鼓了?”
“沒有沒有!大爺您誤會了!”那女子卻擺着手向衙役解釋道:“咱們沒有什麼冤屈。我奶奶年紀大了,這兩年已經有些糊塗了,所以才會跑到這裡來非要敲鼓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