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蘅想了想,笑着安慰王國正道:“既然不曾提過,便權當那隻香囊不是我做的吧。爹爹送一隻普通的香囊給圖裡琛大人避屍臭,這不過是一樁小事,此事原也沒什麼,可若是将一隻舊香囊送出去之後又忽然問人家給要回來,反而要惹人猜疑了。”
王國正一琢磨,覺得王思蘅說得極為有理,便打消了将香囊從那位圖裡琛大人手裡給要回來的念頭。可是想到他不小心弄沒了女兒送給他的用了多年的香包,王國正心裡還是覺得又憋屈又心疼。
翌日上午,王思蘅與祖母、父親王國正和母親黃氏一起吃了早飯後,便辭别了祖母和父母,乘着轎子帶着莉莉、莎莎、王嬷嬷一行人,由王夫人派來接她的宋嬷嬷和幾個媳婦丫頭一路陪着行到了李府。
轎子路過李府正門,從西角門進了西府,又換乘了一次轎子,由四個專門在内宅擡轎子的婆子擡到了王夫人住的院子外面,才放下了轎子。
待轎子穩穩的落地以後,王嬷嬷上前掀開轎簾,宋嬷嬷彎腰伸出手臂,恭敬的讓王思蘅搭着她的手,将王思蘅扶下了轎。
王思蘅并不是第一次來李府,早就見過李府的東府和西府是什麼模樣兒了。李府雖然比王家的宅子大上許多,但是和王思蘅前世家裡在北京和蘇州的兩處中式庭院别墅相比,也沒有什麼能讓王思蘅感到驚歎的東西。
因此,王思蘅第一次來李府的時候雖然隻有七歲,但是卻言行有度,舉止得體,俨然一副大家千金小姐做派,很給王國正夫婦長臉,也被王夫人高看一眼。
王夫人見到王思蘅格外歡喜,王思蘅剛剛向王夫人行過禮,便被王夫人親手握着她的手将她拉了起來,拉着王思蘅讓她坐在了自己的旁邊。
從前王思蘅來李府看望姑母王夫人的時候,都會在王夫人這裡看見李煦的原配夫人韓氏在王夫人這裡立規矩,如今韓氏不在了,卻在這裡看見了一個面生的年輕媳婦帶着兩個有些眼熟的丫頭。
王夫人指了指那個面生的年輕媳婦,笑着對王思蘅道:“這是我為你的煦表哥新納的詹姨娘,最是老實和善的,那兩個都是你煦表哥房裡的人。”
王夫人說罷,詹姨娘便帶着蕙蘭和墨蘭過來向王思蘅見了禮。
王思蘅臉上帶着大方的淺笑,與詹姨娘寒暄了幾句,心裡卻暗自想到煦表哥的夫人韓氏才過世不久,便又納了新姨娘。
從前聽說煦表哥和韓夫人也是夫妻恩愛,琴瑟和鳴的,如今看來,這些話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了,他們之間的感情也不過如此,頂多算是相敬如賓罷了。
王夫人見王思蘅與詹姨娘相處和睦,看起來也并不介意李煦身邊的兩個通房丫頭,對王思蘅大方得體的表現十分滿意,越發打定了主意要促成李煦和王思蘅這門親事。
詹姨娘見王思蘅這般和善,對她說話的時候也溫柔可親,并沒有别的小姐們那種高高在上的架子,心裡更加對王夫人先前對她說的那番話深信不疑了。
這位溫柔和善的王姑娘可比那位牙尖嘴利、事事拔尖、不好相與的曹家三姑娘好多了,若是煦大爺将來娶了這位王姑娘做了繼室夫人,将來她的日子才能好過一些。可如果将來由曹家三姑娘做了大奶奶,隻怕遲早會将她這個姨娘給打發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