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今年天氣不大正常,陸家村的莊稼都長得不如前兩年好。
近來糧價也微微有所上漲,所以還是準備先攢錢屯糧為上。
剩下來的錢,就先供她吃喝玩樂,然後給女兒攢點嫁妝。
旁的都是不相幹的,隻有金銀是在盛世或者亂世都有用的玩意兒。
到了首飾店,溫如玉就讓人先上金镯子來看樣式。
本來以為古代科技落後,镯子樣式應當不多,誰想掌櫃一拿出來,花絲、琺琅的工藝都有,镯子上的圖案也各異。
溫如玉想要給女兒定個二兩黃金的金镯子,店裡的倒也有這個重量的,隻是圖案讓她不大滿意。
“要是現在定下,幾時能有貨?”溫如玉對着掌櫃問道。
那掌櫃的從溫如玉她們進店起就一直跟在二人身邊。
溫如玉母女兩個身後奴仆成群,身上又穿得是綢緞料子,一眼看出的富貴。
那掌櫃的一見财神爺來了,自然是貼身跟着的。
“您要的是花絲琺琅的镯子,做出來有些費神,半月之内能做出來。若要純素的镯子,這會兒店裡就有。”
陸明珠在旁說道:“母親,這個镯子怪重的,就要那個一兩的就罷了。”
這會兒的金銀重量同現代不大相同。溫如玉所在的朝代,一兩銀子大概也就是三、四十克重,二兩就是七、八十克重左右。
其實戴起來還好,同一個玉镯子也差不多重量。
但陸明珠就不大愛戴這些首飾,物件自然越輕越好。
溫如玉知道陸明珠單純,這會兒還想不到嫁妝的問題,但這不妨礙溫如玉提早為她做打算。
“那就把那個一兩的先拿來,那二兩金的就先訂下,做好了送到我們家去。”
這時候的一兩黃金等于十兩白銀,她定了二兩金子的,加上人工費用,相當于就是一個三口之家一年左右的費用了。
這麼多錢,不過是讓人送貨上門罷了,店家自然是願意的。
一下子,三十兩的銀子花出去,那掌櫃的自然對溫如玉他們是點頭哈腰的。
陸明珠也有些詫異,從小到大,貴重的首飾她不是沒有。她屋裡也有兩個金手镯。
光憑屋裡的首飾,賣出去估計也值當上百兩。
隻是母親頭回一次性給她置辦這麼多貴重首飾。
陸明珠本意也不是想要兩個镯子,誰想母親竟然一張口就要了兩個镯子給她。
三十兩下去,陸明珠本以為今日逛街就算是結束了,誰想溫如玉又拉着她到一旁去看頭面。
金銀珠翠,晃得她兩眼發昏。
不過陸明珠雖然不大愛戴首飾,卻也是愛美的。看到好看的頭飾了,她自然也喜歡。
母女兩個一路走來,溫如玉就又給她添了幾根珠钗、銀簪。
就連溫如玉自己,也買了個素金手镯。
因她是寡婦,花紅柳綠的穿不得。但溫如玉又是陸家最高級别的長輩。
她可以穿戴不鮮亮,但不能不貴重。若是穿戴了次等的便宜貨,外人肯定覺得陸家一衆兒女不孝了。
正花得開心,一路約莫花了有五十兩銀子。
這次來,溫如玉主要是給自己買一個首飾,還有就是給女兒置辦首飾,将來好做嫁妝。
又想着兒媳整日在家操勞,也算辛苦,就也給趙姝買了根銀簪。
買好這些後,就到了中午用餐的時間。
溫如玉讓人回家彙報一聲,就準備帶着女兒去酒樓搓一頓。
家裡的東西雖然好吃,這次難得出來,總要嘗嘗别的口味。
女兒就是要富養,将來才不容易被外頭的黃毛勾丨引走。自然這會兒沒有黃毛,但是想要攀高枝的男人卻不在少數。
在陸家的這段時間,溫如玉同這個女兒接觸的時間是最多的。随着她待在古代的時間越來越長,同陸明珠的關系越來越親密。
溫如玉越發分不清自己同陸明珠的關系了。現在大多時候,她都将這個孩子當做自己的親女兒。
如此,她怎麼舍得将來自己的女兒嫁去夫家是受苦的呢?
所以不但精神上要教她去多讀書,物質上也不能讓她過得差了。
物質精神兩重保障,雖不确定,但她相信,大概率還是能養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能夠擁有鑒别他人好壞能力的女兒的。
正要出店去,卻見迎面走來了兩個認識卻不大熟悉的女性。
其中一位,正是溫如玉私底下多有打聽的縣令夫人,閻氏。
她身邊跟着的是個十六、七歲的少女,長得亭亭玉立,氣質溫婉,小家碧玉。
溫如玉見到了人,自然要笑迎過去的。
陸家家底到底在那裡,閻氏自然也不會無視溫如玉跟陸明珠的。
索性在這裡遇到了,溫如玉就停下來同她們聊兩句。
那閻氏同林縣令的女兒林笑音身上穿的,俱是陸家鋪子裡出來的衣裳。
閻氏一見到溫如玉,就過來問她:“這個月的《海棠雜書》還出的麼?”
溫如玉聞言,笑着回答:“目前定的是每一季送出一本。怕是要等六月份了。”
《海棠雜書》是溫如玉在今年三月份海棠花開時出的雜志,其内容主要包括陸家衣料鋪子裡新出的服裝圖。
另外溫如玉又請了縣内的童生、秀才來寫了文章。
文章内容也沒别的,就是寫縣内各地的風景。
有好的畫也收錄一、兩頁進來。
因為沒有特别要強調的文體以及寫作的内容,所以加個“雜書”二字。
雜書基本隻發給每年有在店内消費超過十兩銀子的人家,是讓郵差寄送的。
溫如玉的鋪子隻開在清河縣内,所以基本隻有清河縣内的太太小姐們會收到雜志。
書本上模特身上穿衣都保守,而且文章内容也都不過是風景畫,各地美食。
書中内容不是淫丨詞豔丨曲一類,所以各家長輩也不至于将書本沒收。
一期《海棠雜書》送出,便有許多家太太過來問過溫如玉什麼時候再有寄送,好評還是很多的。
目前溫如玉請來作書的先生隻有兩個,一個負責雜志作畫,一個負責書寫。
溫如玉每次完成圖樣設計後,就交由他們臨摹畫上去。目前的雜書不是刊刻發送,而是人工手抄的。
縣内每年能夠花十兩銀子在店内制作衣服的人家不多,也不過是十來家罷了,先生兩、三天的工作量就能完成。
這時候的人對待書本還是很重視的。
雖然溫如玉讓人做的是“雜書”,但是一聽說能夠将自己的文章發表出書,兩位先生直接點頭就同意了。
雖說是給女人看的文章,但二人本來都是年紀大了沒有精力繼續考試,能夠有機會出幾本書,還能夠借此來賺幾兩銀子的花銷,這對兩位老人來說還是很有誘丨惑力的。
況且給女人的書,也不見得隻有女人來看。
所以二人寫的文章也着實用了心。
等他們寫完後,溫如玉會跟女兒、兒媳再審核一遍。
女兒、兒媳主要是看自己喜歡不喜歡,溫如玉主要看的是裡面會不會出現“三從四德”的内容。
她個人不喜歡規訓女子的文章,所以不會讓這些内容出現在書中。
雖說隻是閑情文章,簡單詩詞,但雜書一經發出,着實收到了歡迎。她也就準備繼續把雜書做下去。
将來如果家裡的産業變得更大了,也可以請人刊刻。以後或許還可以單獨将雜志售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