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姐的一席話,聽得來人目瞪口呆。
那位珠翠滿頭的世家貴婦人驚得好一會兒才合上了嘴,她此番前來本意是想為長姐與她娘家那當了鳏夫的弟弟說親。盡管她的弟弟現今已四十有三,且不論他官居四品,就連他家中的長子在年紀上都還比我長姐小上一歲,可我瞧着這位夫人說話時的态度,倒像是長姐撿着了什麼大便宜一般。
長姐面上認真地聽着,末了卻笑出了聲:“姜夫人當真是為我着想,知道我不喜歡孩子,便讓我去當這現成的娘親,隻不過我剛剛忘記說了,本侯不僅不喜歡孩子,也沒有照顧老人的癖好。”
長姐輕易不會用“本侯”來自稱,每當她擺出這幅架子來時就表明她是在向對方委婉地下達着逐客令。能出來交際的夫人們個個都是人精,那臉上的每一道褶皺裡都藏着算計和打量,往往長姐這邊“本侯”二字剛出,她們便能在說完三兩句寒暄的話以後再笑容滿面地提出告辭。
至于等她們走出了趙家大門,到了外邊該怎麼說長姐,我幾乎不用腦子想都能知道。不過也算是托了她們的福,在那之後的好長一段時間裡,都無人再敢來我家替我們姐弟三人說媒議親。
她們來的少了,陳茵茵和郭子通倒是往我家跑的越來越勤。尤其是陳茵茵,她在長姐跟前時話多得和之前簡直判若兩人,有好幾次都讓我懷疑起她到底是不是本人。她的眼睛永遠黏在長姐的身上,從來不會去毫不掩飾出現在她面上的崇拜之色,兒這樣誠摯而又熾熱的目光令長姐很是受用,于是每每當陳茵茵來我家做客時,長姐總是會領着我們去東街品茗西街聽曲兒,在遊玩之際倘若她心情大好的話,就會将這幾年裡在北邊的見聞當成趣事說與我們聽。
那些塞北的黃沙,沾血的彎刀,寂寥的羌笛,所有的一切在經由長姐的轉述後凝落入了陳茵茵的筆下,于那一行行的墨迹間變得靈動鮮活。沒了腦袋的士兵躺在沙場上整夜整夜地呼喚着家人的名字;浸了血的玉佩因着主人的執念而有了靈識,想方設法地試圖回到愛人身邊,卻不曾想将厄運帶給了每一個擁有它的人;那面容俏麗的鬼怪于絕望之中誕生,人們的哭嚎成了它賴以生存的食糧......陳茵茵真的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當作為第一批讀者的我們在看完這些以後,都不得不為她的想象所驚歎。
我們之中屬長姐和郭子通的反應最大。前者拍着陳茵茵的肩膀連連贊好,後者則是将手中的書冊向後一甩便抱着阿琰的胳膊淚眼婆娑:
“嗚嗚嗚北邊也太可怕了!幸虧趙琰你沒去!不然我就該失去我最好的朋友了嗚嗚嗚!”
阿琰皺着眉試圖将人從胳膊上剝下來:“你胡說什麼呢?誰是你最好的朋友!”
等到陳茵茵寫完了她的第二本小說以後,她的家裡也為她尋來了一門親事。要同陳茵茵定親的是梁尚書家的嫡次子,他與當初那個和長姐相看的梁家公子同屬一家。她是陳太傅的孫女,陳家的家風嚴謹,自然也不會像阿娘那樣在親事上給予子女最大的自由,往往等到兩家相看時就意味着這門親事已是闆上釘釘。可我一想起了當初那梁家公子的驚人之語,便總覺得有些不放心,于是在得知了陳茵茵要與梁三公子在護國寺相看以後,我們幾個便不約而同地都趕到了那裡。
那天日頭正好,我、阿琰還有郭子通三人腦袋疊着腦袋,一同躲到了那顆百年槐樹的後邊,正目不轉睛地盯着那站在百鯉池旁的身影。陳茵茵穿着紅色瑞獸紋披風,這般熱烈的顔色與她面上的冷漠形成了反差。她像是綻放在凜寒冬日裡的牡丹,在這一派銀裝素裹之間擁有着驚豔絕倫的佚貌仙姿。
她隻需要随便往這兒一站,就能将旁邊的梁三公子襯得好似凡夫俗子。我橫看豎看都覺得他們不是很搭,可是當我詢問起另外兩人的意見時,他兩卻十分默契地神遊天外,直到我挨個的喊着他們的名字,他們這才後知後覺地“啊”了一聲,異口同聲地反問我:“你說什麼?”
我說什麼?我還能說什麼,我竟不知眼前這兩個也想去當那攀上了仙子的凡人。
我的眼睛在他們三人之間遊走,最後停在了梁三公子的身上,如果非要從他們三人之中選出一個來的話,那還是梁三公子略勝一籌。
最起碼他身子康健,還能考上個進士。
和煦的陽光推落了枝頭的積雪,不偏不倚正巧砸到我的腦袋頂上,其中的一些就順勢滑進了我的後脖頸,凍得我一激靈。我忙從樹後跳了出來,慌忙地撣落着身上的積雪,待到我反應過來時,一擡頭便與站在池邊的兩人打了個照面。
“阿鸢?”
“趙二姑娘?”
他們二人同時出聲,我一時覺得有些尴尬,眼睛下意識地瞟向一旁,阿琰和郭子通這會兒正躲在樹後,豎着根手指抵在唇邊朝我做着噤聲的手勢。我不明白他兩為什麼不想露面,卻也隻能順其心意,在飛快地将視線收回以後,我扯出了笑臉朝着陳茵茵和那梁三公子打招呼:
“好巧啊,你們今天也來這裡上香啊。”
梁三公子有些奇怪地上下打量着我:“既然是上香,趙二姑娘應當在殿内才是,為何又是從這樹後邊出現的?”
我對他打着哈哈:“是這樣的,我剛到這裡,瞧見這邊風景還不錯,便四處逛了逛,這麼巧就讓我遇見了你們。”說完,我的目光便落到梁三公子的身上,我故作不知地問道:“這位是?”